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学家兼媒体专家冯·柯考上课时,会要求学生不时向摆在他身边的一架仪器瞄上一眼,不用多久,他就告诉这位学生:“喂,这套教程对你来说还太难,你回去打好基础再来吧。”
这套仪器其实是一种新研发的测量仪器,可以通过测定当事者瞳孔的大小,来确定当事者大脑当时的工作负荷水平。怪不得柯考教授可以如此断定一个学生学习某课程时是否“力不从心”。
这台与电脑相联结的仪器,除了会迅速地对当事者的学习能力作出评估,还会因人而异地提出种种合理建议。比如电脑会提醒说:“高级班不合适你,你不妨改上‘中级教程班’吧。”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和以色列学者已发现,瞳孔并不只是在视网膜需要更多光线时才扩大,也会因某些心理过程而扩大或缩小。
他们发现,眼部负责拉伸虹膜的肌肉,通过大脑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末梢连接,形成一个“边缘系统”,能直接参与大脑活动。当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以及尝试把学到的东西储存到长期记忆之中时,“边缘系统”会特别活跃,于是控制虹膜的肌肉就会得到扩大瞳孔的指令。如果“边缘系统”感觉吃力,这块肌肉则会变得无力,瞳孔就会变小。因为瞳孔的这种运动不受意识的控制,因此它是判断一个人承受的工作负荷究竟能有多大的一个可靠指标。
当时的研究遗留下的问题是,他们仍不能精确地分辨出瞳孔的扩大或缩小,多少是受光线变化的影响,多少是心理因素所致。如今德国研究者的新仪器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仪器可自动除去瞳孔测量值中光线的影响,使用红外摄像机拍摄受试者的眼睛,并将数据不断地输送到另一台电脑系统中,通过一个公式进行运算处理,最终确定心理过程导致的瞳孔变化大小。
整个试验过程,只须使用简单的一台红外摄像机和几部电脑即可完成。此种发明已被命名为“生物反馈设备”,并在慕尼黑的欧洲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这一研究终于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可以测量到疲劳驾驶的司机眼光正渐渐发直,及时阻止危险的发生。
当然,它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在各种媒介上测量哪种字体的可读性特别好,哪种字体读起来特别费神。研究人员发现,在电脑屏幕上,简洁字体往往阅读轻松,而在印刷品上,花体字却更有优势。
此外,还可以预想到的应用领域也包括:利用此方法测试不同版本的软件,或互联网网页的使用是否方便、合理,或者用于检测市场调查、产品营销、广告等,是否适合消费者阅读和接受。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