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补钙”的时代,不给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补点钙,是不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在这个众多食品被标上“致癌”标签的时代,吃什么才是安全的?9月23日,在两江新区寸滩保税港区举办的“北大资源大讲堂”第五讲中,国家级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李可基,为重庆市民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同时,他还与广大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健康养生经验,那就是:多吃“草”、少吃药,还要心态好;别吃饱,勤动腿,才能人不老。
运动才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关键
“小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必须补钙”、“上班族一天坐在办公室,回到家腰酸背痛,也可以补补钙”、“老年人上楼梯不利索,那是身体缺钙,必须补”……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听到这类关于“全民补钙”的忠告。殊不知,在没有认识到为何补钙就盲目去补钙,恰恰是错误的做法。
“骨质疏松是人体内的破骨细胞影响大于成骨细胞造成的,简单讲,就是骨骼流失速度超过了形成速度。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应该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李可基表示,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
此外,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尽量远离嗜烟、酗酒的恶习,对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作用。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也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防晒霜、遮阳伞也会使女性患骨质疏松几率加大。
吃了致癌物并非一定致癌
关于致癌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句式:“××不能吃,吃多了容易致癌。”能列入这个句式中的“致癌物”很多,如隔夜菜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再如,发霉的粮食不能吃,因为里面有********,********致癌;烧烤不能多吃,因里面含有苯并芘,苯并芘是致癌物。对此,公众发出无奈的感喟:“还有什么东西能吃?”
“数一数,发现我们越来越沉浸在各种致癌物和致癌因素的包围中,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恐惧无法自拔。”李可基认为,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可能致癌的外部因素,它能否真的致癌还需要内因与之配合。因此,并不是说吃了致癌物就一定会致癌。
“致癌是有条件的,一个是数量,一个是我们个人的敏感性。”李可基说,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有害物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把它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此外,同一致癌物对人群中不同个体的致癌作用是不一致的,这就是遗传多态性(易感性),不同个体对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
多吃“草”别吃饱很重要
生活在变化,人们的食谱也悄悄发生着变化。素食越来越少,荤食越来越多,同时另一种社会现象也悄悄出现,那就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越来越多。
李可基表示,如今,肥胖是人类健康面临的头号大敌,因此,如何吃得健康,保证营养,又要保持体重不要太胖,至关重要。
如何做到这一点?李可基以一副对联的方式概括:多吃草、少吃药,还要心态好;别吃饱,勤动腿,才能人不老。“总体来说,是多吃‘草’别吃饱,常吃粗粮适清淡,走路爬楼勤锻炼,控制体重平心态,适量饮酒不吸烟。”他特别解释,这里说的“草”包括蔬菜、水果、大米、面粉等谷类食物,以及坚果和豆类。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