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评选会上,梁平县金带镇风貌获建设特别奖,沙坪坝区歌乐山镇中心区风貌设计方案获得一等奖。这些优秀的小城镇风貌设计方案将为全市小城镇建设提供样板。
据悉,目前梁平、大足等地也已开始着手建设风貌小城镇,其他区县(自治县、市)的小城镇建设将随之跟进。市建委负责人称,到2010年,全市要培育50个左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貌镇,使我市小城镇风貌建设步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
市建委主任刘景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取得了成绩,但目前小城镇风貌建设仍存在着“建筑立面设计”和“复古风”两大误区。(记者 谢夷)
丰都县南天湖镇旅游综合服务区效果图。记者 罗 斌 摄
重庆小城镇未来啥模样?经过多轮评选,昨日,2005年重庆市小城镇风貌设计评选结果“新鲜出炉”,一批地域特色突出,建筑风貌明显的“风情小镇”脱颖而出,我市小城镇“千镇一面”的格局将被打破。
青色的砖瓦、白色的外墙、红色的梁柱、黑色的窗棂———来到梁平县金带镇,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明清时代。通过对双桂堂佛教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古建筑群的保护,金带镇加强了沿街片区建筑风貌的改造,形成了风格一致的明清建筑群。
已经颇具规模的金带镇风貌建设,为全市小城镇风貌建设树立了样板,专家组一致同意授予梁平县金带镇风貌建设特别奖。沙坪坝区歌乐山镇中心区风貌设计方案获得一等奖,大足县龙水镇商业步行街、北碚区静观镇风貌设计方案获二等奖,武隆县江口镇、丰都县南天湖镇旅游综合服务区、荣昌县路孔镇古镇保护规划、永川市朱沱镇、潼南县双江镇新城、合川市三汇镇秦家场片区风貌设计方案等6个方案获三等奖。
砖房外墙贴满瓷砖,各个乡镇大同小异———由于缺少对当地地域特点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千镇一面”一直是我市小城镇建设的难题。据市建委主任刘景元介绍,为破解这个难题,市建委将2005年作为全市小城镇“风貌建设年”,初步形成了“中心镇有规定动作,一般镇有自选动作,试点镇有突出动作”的格局,45个中心镇风貌设计先后启动。
按照小城镇风貌设计方案,目前,梁平、大足等地已经开始建设,其他区县(自治县、市)的小城镇建设也将随之跟进。刘景元称,市建委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要培育50个左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貌镇,使我市小城镇风貌建设步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记者 曾 立 实习生 李 蕾)
小城镇风貌建设两大误区
为了从“千镇一面”的尴尬局面中走出来,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在风貌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然而,随着全市小城镇风貌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市建委主任刘景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小城镇风貌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风貌建设就是建筑立面设计
风貌设计包含立面设计,但不仅仅是立面设计。当前,部分地方把风貌建设等同于立面设计,这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做法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刘景元称,风貌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包括对土地利用的优化、景观环境的改造、社区生活模式的营造,是多维的空间设计,而不是单一的立面设计。因此,只搞建筑立面设计,仅仅是建筑方案的实现,不能体现“风貌”的精髓。
误区二:风貌建设就是“复古”
一提到风貌建设,马上就改造成明清建筑。刘景元称,现在风貌建设存在一个不好的倾向,堆砌的痕迹过于明显,历史和现实之间缺乏过渡的空间,生硬地打乱时空节奏,盲目地标贴历史符号。
我市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石刻文化、铜梁龙文化,又有鬼文化、忠文化、花灯文化、巫山文化等,在小城镇风貌建设中,如何运用建筑符号,把传统的生活方式延续下去,应该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