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全力守护好碧水蓝天 记者 朱云卿 摄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朱云卿 通讯员 许力予)今年以来,渝北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聚焦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交通源、噪声源等“五源”系统施策,全力守好渝北碧水蓝天。
我区坚持科技赋能,推动工业治理精准高效。在工业源治理方面,区生态环境局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活性炭定期换”监管小程序,对120余家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管理。长安汽车扬帆制造厂等VOCs排放大户严格执行臭氧预警错峰减排政策,全区完成2家企业VOCs深度治理、3家企业达标整治,停用工业锅炉4台。今年,1家企业成功创建绩效分级A级,4家企业通过B级(绩效引领级)验收,恒伟林等4家企业正在申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工业绿色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我区坚持智慧监管,确保扬尘管控无死角。针对扬尘污染,全区建立“人防+技防”立体管控体系,全区施工工地全面纳入“扬尘管控十项措施”监管,70个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运用走航监测技术对国控点周边开展PM2.5和道路积尘动态监测,对轨道15号线绣湖路站、PPP项目、机场F片区消纳场等重点项目实行专人盯防;联合城管部门在重点区域执行高频次洒水降尘标准,让“渝北蓝”成为常态。
我区坚持民生导向,实现生活污染精细治理。聚焦群众关心的餐饮油烟问题,区生态环境局创新推出“渝北餐饮月月洗”监管平台,督促餐饮单位每月至少清洗一次油烟净化器,上半年,累计抽测社会餐饮单位87家、抽检455家;暨华中学食堂率先完成油烟深度治理,34家单位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每月形成监测分析报告,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活源治理效能。
我区坚持疏堵结合,加强交通治理标本兼治。在交通源治理上打出组合拳,通过优化渝北广场交通组织、劝导校园周边车辆避免怠速等待等柔性措施,配合严格执法形成治理合力;重点检测机场物流园等区域柴油车5510台,查处超标车43辆、违规改装车13辆,遥测抓拍黑烟车33辆次。全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成效显著,完成173台编码登记和49台尾气抽测,江北国际机场153个廊桥全部配备桥载电源,实现“地上地下”同步治理。
我区坚持源头防控,全力守护群众宁静生活。全区噪声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渝北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方案》即将正式印发;2025年“宁静小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通过科学规划和示范创建,推动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区生态环境局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福祉,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贡献渝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