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图,重庆人惊喜地发现嘉陵江北岸已迅速崛起了一个城市带
共同见证重庆成长
变了,变大了,变美了———即使是“最资格”的老重庆,一不留神也会发现自己的城市变得让自己辨不出方向。变化每时每刻都在重庆发生。这是这座城市在拔节生长,一片片新城区从老城市发出新的枝条,跨过山脉跨过江河,开枝散叶地向东南西北生长。
今天起,本报推出“迎接亚太城市****峰会特别报道重庆地理新发现”,我们的笔和镜头将聚焦重庆城市成长的最前沿———一片片新城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那些让我们自豪的变化。
道路延伸,楼房崛起,企业进驻,搬进新家……往昔的农村变成城市,这是重庆这座城市在地理上变化,也是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变化,对每一位重庆人来说,这是我们家园的变化。
家住新区、工作在新区,衣食住行还有哪些烦恼?新区建设,城市规划、市政环保等,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欢迎读者朋友拨打本报热线966966,或发电子邮件到xwb@cqcb.com,参与到本报报道中来,为重庆成长和我们的家园,贡献你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共同见证重庆成长!
没有陈旧狭窄的道路,没有急待改造的老厂房和棚户区,北部新区的一切从“新”开始,已成为一片代表未来重庆城市发展方向的土地。
10月来渝参加亚太城市****峰会的****们,将在北部新区看到重庆城市成长的轨迹。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仅仅是在3年多以前,这片如今洋溢着活力和热度的土地,还是栽种着庄稼的成片农田。
记者昨日从北部新区获悉,进入2005年后,北部新区依然保持着疯长的势头,带动着大重庆的主城向北扩张。
十字交通骨架年内实现
据介绍,以“金”字打头,北部新区共有“开”、“山”、“通”、“海”、“兴”、“渝”、“州”共7条主干道。这些主干道将构建起北部新区的骨干路网。
目前,作为纵向干道之一的金开大道18.7公里长的主干部分已经建成,峰会后,将继续向西延伸;横向的金渝大道在通车11.6公里后,西延段路面施工也已进入后期,力争年内全线完工。届时,北部新区将拥有一条十字型的交通骨架,基本满足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交通需求。
“3个1”发展格局成型
“1座汽车城”,位于金开大道北端,已基本完成汽车城一期3平方公里建设,入驻有长安福特轿车20万辆项目、力帆乘用车10万辆项目和50多家海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该“城”的二期项目正在从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1个星系列百万方高新技术楼宇产业区”,位于金开大道南端,已完成海王星、金星两幢产业楼宇建设,入驻有光电子、生物医药工程、软件等高科技企业。在建的木星、水星、火星、天王星等高新技术楼宇,面积64万平方米,大部分将在今年完工。
“1条嘉陵江滨江景观带”,其规划已经市****批准,将逐步启动实施。
山水之城人文之城
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新区在自然景观上也得天独厚,拥有45个天然水体、16.5公里长的江岸线,两江合围,华莹山余脉在新区内形成了生态肺叶、绿色氧吧。
为避免无序开发,北部新区于近期出台了《景观规划导则》,对自然景观、道路景观、夜间景观等作了详细的控制性引导,以确保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建筑档次的国际化。在人文气质上,北部新区从成立开始,就着力保护文物,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区域文化。一个江北妹子和建管局局长眼中的北部新区交通切换了时空
9月底就要交房了,只要下班后有空,李立都会去北部新区金开大道旁的新家看看。自己那栋楼尚在修建中,对李立来说,所谓“看看”,无非就是远望,但她乐此不疲。
“坐在小区的湖边,和前几期已入住的邻居们聊聊天。”李立说,新城里的新生活,她已等不及。
突围从交通开始
今年26岁的李立,是个生长于江北观音桥的地道重庆妹子。早10年,如今新家所在的位置,李立是绝然看不上眼的。
“那时候,观音桥以北都是田坝,除了陪爸爸过去钓过几次鱼,我想不出那片地方会和我有什么关联。”对当时的李立来说,要搬家,除了嘉陵江大桥那头的市中区,其余免谈。
“那片地方”第一次给李立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01年4月,报纸上登出了北部新区挂牌成立的消息。“重庆21世纪新城区”的名号让即将从大学毕业的李立将信将疑,“农村变城市,那得费多少事儿?”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北部新区建管局局长周建明回忆,北部新区建区之初,规划面积91.73平方公里,但水、电、气、通讯几乎都是空白。“最紧要的是交通,当时这片地区,除了一条收费的机场路,交通还靠着机耕道打主力。”
以原渝北鸳鸯镇为发展乡镇经济“小打小闹”修的一段路为基础,北部新区开始突围。2002年11月,建区仅一年半,首条贯通新区南北的主干道,由人和镇直达渝北两路镇的金开大道竣工通车,不封闭、不隔离、不收费,全方位开放,观音桥以北和老城区再无交通藩篱。
两年地价涨了20倍
从这时起,“那片地方”开始和李立有了些许关系。上班后,经常要到机场接客户的李立,不再走收费的机场路,隔天就在金开大道上免费跑个来回,除了对当时在全市来看都少有的双向六车道印象深刻外,李立还发现,12公里长的大道沿线,宁静的农田迅速变身喧闹的工地。
“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管网,全部提前到达了各个地块的规划红线周边,项目动工,立即可用。”周建明说,依照国际标准,统一规划,管网全部下地,共用沟槽,可完全避免老城区常见的蛛网满天,重复开挖等弊端。
一块块“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开发商一抢而空,如今金开大道两边几乎已没有无主之地。“修路前,两边土地最多才值5-6万/亩,修路后迅速涨到100万/亩左右,前后不到两年时间。”
未来值得等待
2004年8月,李立在金开大道沿线新城中买下了一套3400元/平方米的房子。远离城区,李立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做出的选择。
“对于没有车的人,住在这里的问题是非常具体的。”李立说,首先是公共交通,金开大道上客运车辆不少,但档次不高,而且,万一晚上在解放碑唱歌乐过了头,要打车回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就是生活配套,那些已入住的邻居们都是每天从城里买菜回家……
对此,周建明并不讳言,“行政手段只能搭建起平台,但要根本解决问题,最终还得靠市场。”周建明说,以公交为例,金开大道沿线的公交站点已全部建好,“相信,随着新城的快速发展,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多,经营者有利可图,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选择这里,实际上就是选择未来。”李立对北部新区充满了信心。本报记者谢夷实习生张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