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22日电题:三峡库区文化:藏在深闺人未识
新华社记者王丁、徐旭忠、张琴
雄奇秀丽的长江三峡蕴育了丰富厚重的文化,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历史遗存。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研究、投入不足和转化不够等原因,这一极具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目前尚停留在零散研究阶段,文化内涵没有得以充分挖掘,保护与开发不力,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度较低,亟待通过转向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遗存丰富
重庆市文联党组****王超说,重庆文化的内核是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三峡既有大自然的雄奇,也有历史的厚重,遗存丰富,具有独特的保护与发展价值。但三峡文化的研究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弘扬远远不够。
记者走访三峡库区奉节县、巫溪县和巫山县等地了解到,三峡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大山大川的自然之美。比如,三峡的险秀、巫山云雨等,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的壮丽美景。
厚重的历史以及丰富的遗存。奉节县2000多年历史,经考证现在巫溪县境内的巫咸国有5000多年历史,巫山战国时期即为楚国巫郡;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最早的亚洲人类发源地之一;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宁厂古镇、白鹿盐泉等盐文化遗址反映了沿大宁河几千年来的繁华;大宁河是我国岩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区域,沿岸还有大量古栈道遗迹;奉节是刘备托孤、诸葛亮摆八卦阵所在地。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名篇佳作。奉节师范学校老师刘厚政说,“诗城”奉节留下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白居易、陆游等的4000多首可查诗篇;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傅抱石和范曾等画家曾来此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三峡民俗文化及当地普通民众的勤劳勇敢精神,川江号子、车车灯、彩莲船、巫舞、川东竹琴等民俗活动形式多样。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谭宏告诉记者,重庆市非遗资源普查中,三峡库区涉及1000余个,占总数近1/2,列入市级名录的占30%,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占21%。
三峡工程及三峡移民搬迁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形成新的移民文化。
投入不足
三峡库区多位区县文化部门负责人坦言,尽管三峡文化遗存丰富、历史厚重,但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和转化不够问题,各区县由于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度较低,阻碍了三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奉节县文广新局局长曾学军说,该县民营的诗城博物馆是以民居原貌搬迁课题名义争取到三建委20万元,以及六十多岁的赵贵林靠卖房和借债自筹几百万元艰难建成的;瞿塘峡遗址博物馆是魏靖宇老人靠变卖名家字画和自家收藏的阴沉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成的。如今,这两位老人及其博物馆皆陷入困境。****每年分别补助10-20万元,但是年运行成本约30万元。赵贵林每月退休工资尽数贴补,自己担任讲解员;魏靖宇多年来收藏和精心雕刻的阴沉木已基本卖光。赵贵林说,家住白帝城下,心中始终收藏一片彩云,无奈肘长襟短。
转化利用不够是制约三峡文化发展的内在因素,体现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低。王超说:“文化与旅游各是一张皮,存在脱节现象,没有很好地融合。各个区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呼声很高,却没能找到很好的融合方式和路径。”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许多非遗濒临消失。比如,具代表性的川江号子,随着蓄水后机动船取代人工船,客观存在的基础消失,且传承人年事已高,后人不愿学习。又如,川东竹琴的传承人相继离世,技艺几近失传……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受到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因此,其生存状态更加不容乐观。”谭宏说。
整合力量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区县负责人认为,三峡文化保护与传承必须整合力量,深挖内涵,通过三个转向促进发展:
从地面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转向文化遗存内涵挖掘;从民间自发零散研究转向****有组织地研究;从单一的文化整理留档转向成果转化尤其是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
王超说,当下与上涨江水和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告一段落,应转向文化遗存内涵挖掘,要从国家和市级层面统筹研究保护和传承三峡文化,并积极开展省际合作研究。成立三峡文化发展促进会,整合力量,包括市级与区县的力量,区县与区县间的力量,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力量等,对专项文化进行内涵挖掘。
奉节、巫溪、巫山三县文化部门负责人建议,抓好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从历史文化中挖掘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内涵。比如,五句子山歌可创作为当代民歌;民间舞蹈变为现代舞蹈;陶俑、瓦当、汉砖等可开发旅游产品。此外,将三峡文化融入三峡旅游,比如,在游船上演出与三峡文化有关的歌舞和剧目。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说,应修建巫文化主题公园,打造巫咸国风情街,借助巫舞演绎创新现代表现形式,从现实生活和旅游开发的角度去审视和挖掘巫文化。
专家建议,文化与旅游融合要集中体现在景点打造、旅游产品开发上。博物馆由旅行社和****共同推出各类主题展览,免费开放,既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也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内人士建议,首先,加快对三峡库区非遗资源的普查,整理留档,将非遗抢救和保护纳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实施整体规划和保护;其次,注重合理转化和利用,把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产业,进而促进库区生产方式转变;第三,培养三峡库区非遗保护的专门人才;第四,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形成****确保基本资金、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非遗保护和促进产业化的模式。(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