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巴广场上,身穿土家传统服饰的女子在伴奏下跳起摆手舞。
68岁的彭开福讲解白家宗祠的故事。
开栏语: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自古以来,人们以勤劳、智慧,以及与大自然的默契合作,耕耘出生生不息的生活集群。即使在今天,一些隐秘的古村落仍然沿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技能与传统。
古村落神秘而美好,但如今却面临“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
2014年7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公布了今年第一批列入****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全国327个村落入选,重庆占8个。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地理版系列报道——《探秘古村落——找回遗失的美好》。记者将跋山涉水,走进藏匿于重庆的古村落,带你体验别样的传统文化,同时揭秘在****财政支持后,它们将为游客捡回哪些遗失的美好。
传统村落重庆名单
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
綦江区东溪镇永乐村;
忠县新生镇钟坝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后溪村、苍岭镇大河口村、南腰界乡南界村。
从酉阳县城出发,一路向东80多公里,到达三峿山下的酉水河西岸,酉水河镇后溪村坐落于此。后溪村占地22.5平方公里,有6277名村民。《道德经》记载的“常德不离、天下之溪”(意为常德不远便是酉溪),证实后溪村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
据当地村民介绍,后溪村有三大特色——宗祠、摆手舞和柚子龟,如今都面临困境。9月17日,记者走进村落,看看这个“文武双全”的后溪村,绵延着时代变迁下怎样的故事。
建筑篇 宗祠见证百年兴衰
上午8点,走过几条老街,穿过若干曲折的田坎,记者抵达了村里的祠堂——白氏宗祠。68岁的老村民彭开福,正站在祠堂二楼,用苍老的手抚摸着同样苍老的木柱。
白氏宗祠砖石外墙斑驳,内部空旷且杂乱,可以证明其荒废已久。
“这白氏宗祠就有3所,是1885年建造的。另外还有彭氏宗祠、高氏宗祠、田氏宗祠各一所,都是那几年修建起来。”彭开福对村里的祠堂了如指掌,说起它们的前世今生,老人家舌灿莲花,连宗祠的面积、房间数都记得一清二楚。
“这白氏宗祠建筑面积有318平方米,两边厢房有两间、内堂(用于安放神主牌位)120平方米……”彭开福介绍说,古代宗祠“领导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能对族人发号施令,进行奖惩、管束,对于犯错的人,甚至有生杀大权!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宗祠必定要失去这些功能。
彭开福称,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村里的宗祠成了供销社仓库,改革开放后就沦为废墟了。这样的文物还是应该保存下来,村里要搞旅游,这些宗祠很快又会派上用场。
歌舞篇 摆手舞在后溪诞生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9点过,后溪村舍巴广场,伴随着锣鼓声,二十多名女子身穿土家服饰围成一个圈,在鼓点节奏的指引下,她们摆手、甩脚,舞出挖土、撒种、插秧、作揖等动作。圈****,一名年轻男子站在一个大鼓前,左手拿槌、右手持锣,共同演绎了一场摆手舞。
在这支队伍中,60岁的彭玉菊是年龄最长的。“我从小就会跳,包括我的两个女儿,也是从四五岁开始学,在后溪村,摆手舞几乎是人人都会的。”
彭玉菊说,后溪村是摆手舞的发源地。在唐代史学家、****家杜佑所著的《通典》中,载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距今也有至少2000余年历史。
“我们祖先跳摆手舞,是为了庆祝或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表达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彭玉菊说,这样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每年秋收和重要的时节,村民们都会以摆手舞来庆祝。
不过,时至今日,摆手舞已经不单是庆祝节日的舞蹈。从2007年开始,几乎每一天,在舍巴广场,都会有一群后溪村民聚集于此,用摆手舞来作为他们的娱乐方式。彭玉菊说,希望摆手舞能作为一大特色,成为后溪村今后的旅游招牌。
工艺篇 柚子龟造“打火机”
11点,记者走进村民刘仲华家,今年63岁的他,被村里人称为刘大师,他身藏绝技,家里“住”着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柚子龟。
见到刘仲华时,他戴着一副眼睛、花白的头发顺向后脑勺,手上拿着一支木制工具,在已成型的“龟壳”上雕刻花纹。
“一颗拳头大、未成熟的柚子,通过晒、捏、刻等多重工序,就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乌龟。乌龟是空心的,里面用来装火石和火草。”刘仲华说,柚子龟始于刀耕火种的年代,当时,视长寿龟为图腾的土家人,就擅长这门手艺。他们将柚子内腹取出阴干后,把火石、火草放入其中,火镰挂在外面,火镰击火石便可生火、点燃火草。这算得上最早的打火机,是我们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不过,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柚子龟早已失去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很有保留的价值。
刘仲华十几岁开始跟长辈学习,掌握了柚子龟的制作方法。“我教过至少70个徒弟,能学出来的,只有七八个。”刘仲华叹息,之所以学成率低,并不是柚子龟有多难,而是柚子龟无法让人养家糊口。
刘仲华说,他一直在做柚子龟,但即使是旅游旺季,一个月也只能卖掉一二十个。他希望后溪村的旅游业能快些发展起来,到时候柚子龟有了销路,人们也愿意来学。
当地规划
设置展览馆 发展民俗表演
“在****财政给予支持后,我们就对后溪村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规划。”酉水河镇副镇长杨袖领说,初步规划是将后溪村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地方舞蹈和传统手工艺品等与旅游业结合,突出“乡、土、农、俗”特色。
首先,为了不破坏后溪村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在村内设置步行街、停车场、游船码头、广场和跨江吊桥的同时,依旧保持村落原始的空间尺度,而白氏宗祠等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会作为土家宗祠文化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土家人生活作息。
“对于摆手舞、柚子龟等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会通过节庆活动、文艺表演和土家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传承推广,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杨袖领说。
专家支招
复兴古村落 需要以人为本
“传统村落的文化发掘与保护,是一个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田阡表示,对于传统村落来说,“人”和“人的生活”,就是开发保护的重点。
田阡说,对于宗祠这类文化空间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强调它的地域整体性,可以将各个姓的宗祠进行整体规划,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能以分众化的形态,给各类旅客提供“定制式”体验。
摆手舞这类歌舞艺术,则可以通过现场表演与多媒体制作等方式,使其进入市场。柚子龟可以考虑产业化经营,推动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复兴,还可以通过市场培育,增加当地人的就业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