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法国格勒诺布尔运动会上的佩吉·弗莱明。
作为冬奥会赛场上最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花样滑冰不仅凭借优美流畅的高难度动作吸引着观众,比赛选手的服饰也是一大看点。不同于其它冬季运动的臃肿着装和装备,花样滑冰服更接近于舞台演出服。从 20 世纪初的保暖长裙,到 1970 年代开始出现的性感 V 领,再到 21 世纪的简洁廓形加上精美细节,这段冰上华服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女装的百年进化。
二十世纪初,花样滑冰服相比起时尚性,其保暖用途更被人看重。紧跟当时的潮流,花滑运动员穿着暖和的长裙抵御严寒。
花滑运动员在 1924 年法国夏蒙尼冬奥会上。从左至右:匈牙利的赫尔马·普朗克·萨博(Herma Planck-Szabo)、英国的埃塞尔·马盖尔特(Ethel Muckelt)和美国的比阿特丽克斯·洛克伦(Beatrix Loughran),最后,普朗克·萨博斩获金牌。
20 世纪 20 年代,桑雅·赫尼(Sonja Henie)身着短款衬衫和白色冰鞋走上冰场,她为花样滑冰运动及花滑时尚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到了1928 年的奥地利圣·莫里茨奥运会,运动员的裙子尺码在缩水,整体造型也不再臃肿。
圣·莫里茨奥运会上的桑雅·赫尼。
运动员在 1928 年圣·莫里茨奥运会花滑比赛中做出法国康康舞的动作
1936 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上,长裙和臃肿的服装正式退出冰场,服装对于这项运动来说也越来越重要
德国花滑运动员马克西·赫贝尔(Maxi Herber )和搭档恩斯特·拜尔(Ernst Baier)加米施-帕滕基兴在冬奥会男女混合花滑比赛中获得金牌。
在 1940 年代的二战期间,由于面料的短缺,裙摆变得更短。在 1949 年的圣·莫里茨女子滑冰比赛中,裙摆达到史上最短。
珍妮特·奥特维格(Jeanette Altwegg )在 1949 年圣·莫里茨冬奥会中。
1950 年代, 花滑服装在裙摆长短上做完了文章后,也开始在颜色上下功夫。1956 年科尔蒂纳·丹佩佐奥运会上,谭莉·奥尔布赖特(Tenley Albright)身着粉色服装夺冠,他也成为首个穿着无领裙装夺冠的花滑运动员
奥尔布赖特退役后成为外科医生,还被任命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的首位女性委员。
1960 年代的斯阔谷奥运会,花滑服装在腰部使用更少的布料,使其更具流线型,也更合体。长袖仍然司空见惯,但低领口已无处可寻。
美国花滑运动员和奥运会金牌得主卡罗尔·海斯·詹金斯(Carol Heiss Jenkins)坐在溜冰场上
1964 年因斯布鲁克奥运会,领口开始缓慢向下,但花滑服装用轻质材料较过去穿着更为舒适。
荷兰滑冰运动员多特蒙德·戴克斯特拉(Sjoukje Dijkstra)在因斯布鲁克冬奥会花滑训练间隙和两位警察攀谈。
1968 年格勒诺布尔运动会上, 连衣裙在花样滑冰界已经相当受欢迎。
美国花滑运动员佩吉·弗莱明(Peggy Fleming)于 1968 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运动会上赢得金牌后成为大众偶像,她比赛时的服装则是由母亲制作。
1976 年,多萝西·哈米尔(Dorothy Hammill)在全球的媒体中掀起一阵风潮,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身着大 V 领的轻质服装赢得了冠军。当时,多萝西的发型也在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
1976 年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运动会上,多萝西·哈米尔赢得冠军。
1988 年,卡特琳娜·维特(Katarina Witt)无视潮流,选择了非常暴露的深 V 领红黑服装,伴随着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曲子《卡门》在冰上施展动作。
当年奥运会上竞争对手也同样选择了《卡门》这首曲子,引发了著名的“卡门之争”。
1994 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滑冰运动员更倾向于具有流线型的装扮。奥克萨娜·巴尤尔(Oksana Baiul)的粉红色荷叶褶边服饰夺冠;着装少有浮华却魅力无限的美国人南茜·克里根(Nancy Kerrigan)位居第二。
巴尤尔在暖身活动时与德国运动员塔娅·施策克策科(Tanja Szewczenko)相撞,前者接受背部和肩膀的两针麻醉剂再次参加比赛
赛前几周南茜右膝受伤,神速伤愈后才得以重返花滑赛场并夺得银牌。
进入21世纪以后, 花样滑冰选手的服饰风格就不再有重大改变,只是增加了精致的刺绣和裸色织物的使用。
2006 年托里诺花滑比赛,银牌得主萨莎·科恩(sasha cohen)身着精巧裙装。
2014 年索契冬奥会上的美国参赛选手格雷西·古尔德(Gracie Gold)在女单自由滑项目获得第二。
索契冬奥会上的俄罗斯双滑组合塔季扬娜·沃洛索扎(Tatyana Volosozhar)与马克西姆·特兰科(Maxim Trankov)短节目表演中获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