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照摄于开县,她很喜欢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柴静,生于1976年,山西临汾人。曾担任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
昨日,央视主持人柴静处女作《看见》在京首发,在首都图书馆首次与读者见面,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等到场。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柴静两度讲到重庆,其新书的封面也与重庆有关。
重庆采访感悟
“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
《看见》分为20章,23万字。在以讲述自己十年央视历程为主线的这本自传性作品中,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的动人细节,均被一一记录在案,一如柴静自己在书的序言中所称:“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不知是不是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诚实,昨天柴静开场演讲的主要内容几乎就是在坦白过错。
柴静表示,“我以前(采访)不知道什么叫平等,一说到平等就要在镜头面前故作姿态。”“我以前也不怎么求实,因为没有受过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是喜欢四两拨千斤、比较华丽的水袖工夫。”触动她的是2007年采访华南虎照,“当天采访完后,我们五人小组就虎照真伪有很剧烈的分歧。”柴静表示,有同事说,撒谎的人怎么敢直视镜头呢?“这个瞬间我印象特别深,原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都完全不一样,要靠感情,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关系的梳理。”
柴静还特别提到,此前自己在重庆采访一个土地拍卖事件时,当时的采访对象陈某某有一句话对自己触动相当大。“他说,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都是为了利益……陈某某让我理解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有让不同的论述相互殴斗,才能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自己偏见的附庸。”
开县采访留影
“我喜欢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看见》封面那张柴静被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的照片,拍摄于重庆开县。柴静称,照片是2006年《新闻调查》的同事陈微和自己一起在重庆开县麻柳乡采访时拍下来的。之所以用它做新书封面,柴静坦言:“我喜欢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据柴静介绍,这个村当时是开县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之一,当年农民的负担很重,都很穷,“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个山村的路给修起来,路特别难修,要协调很多的关系和利益。****想了五年都没有能够修成。”
柴静表示,照片中有个老人是个村里的生产队长,他负责开会协调,定下了人人都要发言,不能骂人,不能光说怎么不行,也得说怎么行。“生产队长说,然后大家举手表决,第一次85%同意了生产队长的方案。他把按有手印的纸贴在祠堂门口。贴完后,允许五天之内反悔,重新召集大家开会,但揭纸的得负责全村人务工的费用。柴静说,之后这张纸被揭下来五次,最后的结果是尊重生产队长的决议,最后钱花出去,路修好了,没有任何人闹事,也没有任何人上访。
这给了柴静很大的触动,“这张照片给我一个信念,我们用不着去向外来的世界刻意去学习什么模式,我们也用不着刻意与谁为敌反对什么,我们只需要我们解开我们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用我们自己最朴素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我们就能创造和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
对话>
很享受做新闻节目 没时间没兴趣辟谣
Q:有人说,你和白岩松已经变成央视的心灵鸡汤了,你怎么看?
A:我们有点“被”鸡汤。我们都没开微博,但有很多白岩松语录、柴静语录,可能有些人借别人之口说自己的话。为自己负责,有负责任独立的意识,我们才有负责任的舆论界和新闻界,再好的目的以撒谎的方式说过来,这个目的就没有价值了。
Q:别人都在放弃做新闻去做娱乐节目时,你为何继续坚持做新闻?
A:人怎么痛快、怎么舒服自己知道,我这样的人做娱乐节目,肯定不如别人做得好,有个天分问题。如果允许我干的话,我可能只能干这一个事。
Q:什么原因让你在CCTV坚持这么长时间?
A:大家为什么说起CCTV都用坚持?谁要是想坚持一个事,这个人累死了。我挺享受我的工作,而且挺幸运的。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又行有余力,你就不加思索地干。我是这样的。
Q:你很会保护隐私,但碰到各种小道消息流传时如何面对?
A:就是不用解决。说服跟解释实际上是最累的事,我连辟谣的兴趣和时间都没有。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点评>
“柴静说,这本书可能不光是个人的记忆,而是一个群体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她说成为群体的记忆我是同意的,因为我们是同在一个群体,我们那个群体叫新闻评论部,当时有很好的风气,我们做了中国电视一流的节目。”———崔永元
“柴老很会讲故事,现在我们最近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如果会讲故事,离诺贝尔就不远了。”———邱启明
“这本书很重,我跟柴静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把这本书写完交给读者,你就结账了。这是一个新的起跑线了。” ———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