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编制”围城——不是简单的趋炎附势
编制的诱惑力已经大到足以动摇高材生“学以致用”理念的地步,大到宁愿为了稳定去扫大街的地步,然而,大家争破头想涌入的却是一座围城。一边是国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另一边是部分公务员选择辞职下海创业。
在不时翻涌的抱怨浪声中,“年薪15万男子考公务员,只为铁饭碗”的新闻一出,似乎为“好工作在哪”的追问找到了一个答案。
新闻内容是这样的:太原男子孙远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年薪已达15万元,但还是参加了今年公务员考试。他称:“毕业时,看不起那帮考公务员的同学,但是这么多年在社会打拼,让我明白稳定而且长期有保障的生活,才是我需要的。”
他这样刻画自己的心路历程:虽然收入很高,但“感觉看不到未来,生活很难说有稳定的保障”,而且工作竞争激烈、通宵加班。正因如此,年薪15万也抵不过月薪区区几千元的普通公务员。饭碗应“端起来踏实”,这其实道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若套用这句,现今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编制高”了。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争相涌入“体制内”,为了捧得公务员“铁饭碗”,即使放弃高薪、保研甚至读博的机会都在所不惜。故而我们看到——为了编制,大学生争当挑粪工;为了编制,硕士抢夺一线城管职位; 还是为了编制,3000名大学生宁愿去扫大街……
编制的诱惑力已经大到足以动摇高材生“学以致用”理念的地步,大到宁愿为了稳定去扫大街的地步,这不免有点令社会生忧。
带点黑色幽默的是,大家争破头想涌入的却是一座围城。
据央视《新闻1+1》报道,考公务员似乎成了一个矛盾的命题。一位1985年出生的基层公务员就这样写道:当初完全是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回家参加的考试,现在工作安定下来,心中却陡生悲怆之情,我的青春、我的人生难道就要在这永远的5+2中度过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编制”像座围城,但其与多数职业相比仍有莫大的优势。原因很简单,企业经济效益不确定、待遇难保障,员工随时可能丢饭碗,自己创业压力风险又令人望而生畏,比起来公务员拥有的社会保障待遇、铁饭碗性质,能带给人们足够强的稳定感。这也从侧面证明,现今行业间待遇的确有点过于悬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C 就业“求稳”——期望值不是低了,而是高了
“稳定”二字是他们的首要评价标准。而稳定,在现今变居不定的职场中,显然是种稀有品。什么样的职业是稳定的呢?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想当然的步入人们的视野。所以,看似降低了门槛、降低了薪金要求,但是“求稳”的就业诉求是一个很高的期待。
电视剧《北京青年》里,一群小青年为了重走一回青春,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之旅。
他们这种突破的率真和勇气让很多电视机前的年轻人,也觉得振奋不已。
但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如果真要在现实中让“苦逼”的年轻人们复制一把“重走青春”,他们“玩得起吗”?
估计那些为了房子、车子、孩子打拼的人士,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难得如此从容。
而这,对于刚刚毕业的求职学生们,更是如此。于是,一群本该寻求梦想的年轻人无奈走上了一条直面现实的路。
在一篇报道中,有这样的记叙,有个名叫李振的年轻人,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被同学称为“财迷哥”。
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他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回收废品旧货等并堆放在宿舍内,引发室友发帖表示不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振称赚钱是人生的常态,自己攒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对室友的指责也没有时间看。
今年大学的就业季刚刚过去。对于大学生们“就业期望合理下调”、“薪资期待趋向理性”的报道,在国内多数就业市场,都有体现。
但是也有媒体调查发现,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并没有减少。调查指出,薪资降低、自降入职门槛并不等于要求低,反而是要求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记者报道,近日,多所高校出炉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就业最关注职业的发展晋升前景,但是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他们似乎更在意。
其中,“稳定”二字是他们的首要评价标准。而稳定,在现今变居不定的职场中,显然是种稀有品。
什么样的职业是稳定的呢?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想当然的步入人们的视野。
所以,看似降低了门槛、降低了薪金要求,但是“求稳”的就业诉求是一个很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