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典重庆

  • 经典CLASSIC
  • 重庆
  • 新闻中心
  • 经济频道
  • 交通频道
  • 重庆图库
  • 中企互联
  • 重庆论坛
  • 圈子
  • 许愿墙
  • 宣传片
  • 摩天迷
  • 企业免费推广,请来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网
    新格局引领新重庆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具雏形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08-1-16 10:09:57 【阅读】4711
    重庆日报讯(记者 郭晓静)

    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既让人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掌控之中。

    三个月更新一次地图的重庆,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外出打工的人们会在假期回家时找不着原来的路,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她的发展脉搏———

    2003年,****王鸿举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5年,重庆要奠定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基本框架的坚实基础。经济综合实力要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3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

    5年后的今天,重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073亿元,5年平均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4倍。

    毫无疑问,这5年,重庆经济发展活力四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具雏形。

    战略演进:新格局引领重庆

    重庆的基本市情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要实现高速发展,必须从战略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2002年的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必须推进分类指导区域发展战略。

    无论是关乎重庆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还是影响山城百姓衣食住行的重大举措,通过媒体,人们总能从平均每月召开两次的市****常务会看到一项项重要决策出台。

    5年前的这个时候,本届市****正式组成。时光荏苒,至今市****常务会议已召开117次。回顾这117次常务会,始终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研究了744项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见证了5年来重庆蓝天白云的重新“回归”以及百姓生活的显著改善,见证了建设法治、服务、效能和廉洁****的坚实步履。

    2003年1月20日,****王鸿举主持召开第1次****常务会时提出,在今后的几年内,三大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要得到较大提升,都市发达经济圈保持我国东部的平均发展水平,渝西经济走廊跟进中部的平均发展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赶上西部的平均发展水平。

    事实证明,“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分类指导原则全面带动了重庆市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去年3月,******总****“314”重要讲话为重庆发展“定向导航”———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月,重庆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顺势而为,主动调整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迫切要求重庆在总结“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主城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市****通过细致调研及组织专家讨论,集思广益,形成了推动“一圈两翼”协调发展的相关规划———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完善“一圈”与“两翼”互动发展、对口帮扶机制。

    2007年7月16日,市****召开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工作意见》,建立“一小时经济圈”对口帮扶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两翼”地区的工作机制。事实上,这一机制的实施再次明确了“一圈两翼”按主体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一圈两翼”战略平台,已经成为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载体。

    结构调整:产业支撑重庆

    结构决定功能。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重庆市拥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但是一直以来,都是汽车摩托车产业“一枝独秀”,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偏重,最多的时候超过40%。

    如果没有形成比较大的产业集群和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重庆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因此,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都是本届****的工作重点。

    2003年6月2日,市****第8次常务会审议了《关于加快启动长寿化工园区建设的意见》,为重庆市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集群奠定基础。

    这不是突发奇想。事实上,王鸿举****在2003年的《****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

    去年,重庆市与德国巴斯夫在长寿化工园区联合打造的MDI(聚氨酯中间体)一体化项目群进入实质性阶段。据称,该项目群将创造出四个世界第一。如今,园区内已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2020年,园区产值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是本届****调整产业结构的剥茧抽丝之举,那么,一个新兴的产业格局雏形已经展现———目前,重庆市已经形成了“1+5+1”产业构架,即能源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数十个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此外,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方面,重庆市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9月22日,市****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从2004年起,在原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连续4年补充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融资担保和技术创新,按市场化运作。

    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全市产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5年来,重庆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6∶39.2∶44.8调整为12.6∶44.7∶42.7。

    要总结重庆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收获,可以有很多:工业集中度、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更加重要的是,在****高瞻远瞩的引导下,我们放大了竞争的半径,重庆的产业站上了与国际对话的平台,融入全球产业的价值链。

    基础设施:要素流向重庆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集聚要素、增强辐射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加强资源配置的能力。

    2003年2月10日,在市****第2次常务会议上,王鸿举听取了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王鸿举认为,要抓住机遇将原规划7年的目标,在5年内完成。“别人走一步,我们要走一步半或两步,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别人的发展水平。”

    2003年,重庆市开始实施修改后的《重庆市2010年交通建设规划》:到2010年,高速公路建成“二环八射”,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2005年底,“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实现了全面开工。

    经过5年的“追赶”,重庆市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8小时重庆”和“半小时主城”目标,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通了动脉。2007年12月29日,渝遂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渝两地互通只需3小时。

    不断延伸的公路,必将成为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催化剂”。

    5年来,重庆市还建成渝怀铁路和遂渝铁路;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2000万吨;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全国大型枢纽机场之列;建成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为重庆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12月26日,市****第9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希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资源配置的区域,让要素在市场作用下充分流动。

    据预计,2010-2020年期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将实现年均增长18.5%,2020年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占全市GDP的13.5%。

    对外开放:全球聚焦重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重庆市有关对外开放的各种报告、资料中,出口战略及其成绩一向被摆在首位,然而,这种出口、引资、走出去的排列顺序,在进入2007年后已悄然改变———重庆正在成为“外资西进”的战略重点。

    2006年12月25日,市****第8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重点专项规划》。会议认为,“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要继续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促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要大力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扩大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这意味着重庆市对外开放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调整:由过去的出口调整为吸引外资。

    去年11月12日,全球最大的IT企业IBM公司正式入驻重庆市西永软件园。然而,IBM的到来并非一般的投资,而是要帮助重庆在信息产业领域找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地位。

    用行业内的话说,重庆靠投资环境吸引了IBM,但IBM还将成为重庆新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这样“以一带十”的链条式招商,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据悉,已经与重庆市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跨国巨头,如霍尼韦尔、西门子、飞利浦、芬梅卡尼卡,则被视为“以一带十”的重点招商对象。来自市外经委的资料显示,在刚刚兴起的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信息服务外包等领域,这些企业将助重庆市一臂之力。

    去年10月13日,商务部与重庆市在京签署《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多项在国内率先试行的政策和措施,使重庆成为内陆首个部市共建开放型经济“试验田”。

    按照合作备忘录内容,今后重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2012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榜单出炉 重庆排名第27位 (2013/5/20 12:49:13)

    2012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出炉 重庆跻身前十 (2012/7/11 14:05:38)

    2012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发布 重庆排后10位 (2012/6/18 14:32:30)

    城市竞争力排名广州排60位 深圳降幅最大 (2012/4/8 14:03:57)

    《经济学家》:最受重视的经济竞争力 重庆排第9 (2012/3/15 1:06:57)

    “重庆,非去不可”霸气外露 官方给出三大理由 (2011/6/13 15:10:56)

    重庆荣获“网民眼中最美十大魅力旅游城市”称号 (2010/12/29 14:13:21)

    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渝全国第八 西部第一 (2010/12/22 13:35:24)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