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典重庆

  • 经典CLASSIC
  • 重庆
  • 新闻中心
  • 经济频道
  • 交通频道
  • 重庆图库
  • 中企互联
  • 重庆论坛
  • 圈子
  • 许愿墙
  • 宣传片
  • 摩天迷
  • 企业免费推广,请来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网
    一个深圳人的重庆印象<七><八><九>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06-5-25 18:00:43 【阅读】4136
    重庆印象(七)

    骄傲,无处不在的重庆气质。


    沙坪坝的造音异代,有机会一定是要去看看的。

    特地找来《地下重庆 壹》,将整张专辑拷进MP3,戴上耳机,在重庆的地下摇滚原创音乐陪伴下漫无目的的走,也算是对周末最大的一种自我奖励吧。专辑里收录的大多是“木偶乐队”的歌曲,明快的节奏和纯英文的说唱,未经该乐队的同意,自作主张地把这首“who guide us”当成他们的主打歌来听,很年轻的男孩在没有任何音乐伴奏下,做了一段清唱,然后是慢版的英文吟唱,节奏温柔,如果该主唱真是在校的大学生,凭此柔情会来招来无数红颜的青睐。若是在电吉它上拴上一根红色的纱巾,即使不唱,也会勾起听众许多关于青涩、关于“未经许可的爱”、关于“可以原谅的错”……等诸多情愫。

    霓虹灯在重金属音乐的轰鸣声中显得有些迷离,一周以来,已渐渐习惯了街头麻辣火锅的香味、习惯了高低起伏的路,可还是有些转向——只要从住所一出来,立刻分辨不清东南西北,这种情况是少见的,有文章曾说“男人靠方向记路,女人靠建筑记路”,迷失了方向总会引发一些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第二次爬上两江亭,风依然很凉,长江在右、嘉陵江在左,雾气深重无法看清半岛的全景,很巧,又遇见了第一次来时的那位保洁工,她还是很热情地给我指着,那儿是解放碑、那儿是朝天门、那个有高高顶的是大礼堂,还有轻轨,很方便的,你们外地人最好坐轻轨,能看好多风景。然后,她又说起重庆这些年的变化是多么大,而且以后会更好——光是长江大桥就将要多修许多座。顺她手指引的方向看,在夜色中,几乎无法分辨哪儿是山、哪儿是楼,倘若不登高,又如何目睹以楼为峰的城市景观呢?这时,又来了几队人马,听口音,多是重庆人带一些外地朋友来看景,风把他们的谈话拉扯得断断续续,只言片语中,总是包含一些“以前”、“夜景”、“长江”之类的词汇。

    是的,重庆人骄傲于自己的成就,这种骄傲缘于一种与过去的比较,缘于这越来越灯火通明的夜色景观。数天以来,的士司机、邻居街坊、QQ好友、小店老板……无一不是在给我热心地进行这种比较,身边的这位保洁员,手把栏杆,望向远方的眼神流露出许多的温存,城市给予她的不仅是一枚“保洁员”的胸牌,还有这望不到尽头的繁华似景,以及似乎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这份骄傲发自内心,绝非针对外人时的有意卖弄,同样,这种骄傲不容冒犯——10年的成就超越了以往需要20年、30年的辛苦积累,繁华已写在眼前,作为外人,只需要去赞叹和祝福!蓦然想到,倘若身份对调,我是一位生于渝、长于渝的重庆小子,即使曾经天涯海角,很可能会对这座城市也是难以割舍。

    故乡,是一种情结。

    然而,我不是重庆人。对于它的过去也仅仅能通过一些陈旧的楼、古老的街去窥见一斑。曾长时间的站在长江大桥边看比悬崖还陡峭的吊角楼,按动快门把相机塞满,看上面的人通过窄窄的街从一间屋走向另一间屋,暗暗盘算,从最上面的家走到长江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由此不难理解,吊角楼将成为一个纪念符号,定格在历史的某个阶段,高楼大厦在“解决居住”的功能上完全取代了它,长江边悬崖上这些拥有乌顶白墙的屋子也就成了一道城市景观——对于外地来人,它在讲述中更多的成为一种参照物,甚至成为“落后、闭塞、艰苦”的代名词和事实证据,毕竟,所谓进步,其实就是一种抛弃。

    看了关于未来重庆的政策规划沙盘,第一感觉是,重庆的土地承重能力真的很大!高楼林立,在这片崭新的“重庆森林”里,周边许多区的人将在城市中心找到自己的落足点,“小重庆”向“大重庆”的拓展、“大农村、小城市”向“大都市”的拓展,由沙盘的布局可见一二,当一切都由规划变成事实的时候,估计重庆人再也不会为“谁更适合当直辖市”而动心动容了吧。那时的重庆人以及来重庆的外地人,更多的是在思考什么呢?

    还记着梁思成抱着北京古城墙痛哭失声吗?

    城市的骄傲如果只能通过高楼大厦、立交高架桥和人口数量来表现,到底能够维持多久?比如北京,在基本消灭了四合院、牌坊之后,非议远比赞叹多,它是国际大都市,可它永远在“适合人类居住城市”排行榜中找寻不到身影。反观那座重庆规划沙盘,绿色、山脉成了点缀,突然在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伟大的人类奇迹——三峡水利工程,日发电量将有多少是被重庆的空调给消化了。

    也许,把速度放慢一些,再多借鉴些中国城市发展的功过,能够为重庆赢得更多更长久的骄傲吧。
    重庆印象(八) 黄色风景线

    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也许是外地人了解陌生城市的一条捷径。
    难怪在亚运期间,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恶补英语,关乎首都脸面的事,哪朝****都不会等闲视之的吧。说出租就不能不说油,“能源问题”目前已经上升为全世界的焦点,不是为石油,美国人不会出兵伊拉克;不是为石油,日本人没有底气去争南沙。去年,深圳着实闹过一次“油荒”,每个加油站都会通霄排起长龙等待加油,马路上的车辆锐减,民怨四起,谣言四起——那种体会是深刻的,繁华似景,以“改革开放窗口”、“国际花园城市”自居的深圳,在能源面前竟然如此的脆弱。常有人士说,干什么要出兵去攻打日本啊,断了它的能源进口路,它就不攻自破了!其实,地大物博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各地关于节能、发展石油替代品的口号与决心,听过太多了,失望太多了,然而从初到重庆那天起,就为之感到一振——公交车和出租车,不说加油叫“加气”,如此庞大的一座城市,竟然真的能够这么坚决的执行天然气替石油,能力可见一斑!小排量的出租车比起其它城市的出租,动力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可是却节能近5成!套用葛优的话来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能源!”比起马路上那些富家子弟、时尚人物座下的改装车,黄色出租显得那么可爱——起码,它不会喷出黑烟,不会带着巨大噪音自以为挺美其实超级招人烦的招摇过市。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有朝一日,重庆能成为第一个利用太阳能跑出租的城市,是的,困难总是重重的,相比起困难,观念和决心更是重要。

    重庆的朋友曾拉着去酒店小聚,点酒的时候,我说哪怕喝白开水,也不喝那个叫什么太白的酒。为什么呢?因为它占据了重庆黄色出租车顶的灯箱,满大街都是它的流动广告,是的,知名度有了,美誉度呢?起码我觉得白开水比它强——公交车车箱上印广告、站台上印广告、车内座椅背上印广告、小拉手上印广告……已经被油彩涂花了脸的公共设施,难得还有出租车顶保留那么一处纯净,何必如此创意?何不保留那么一巴掌大的干净呢?重庆人喜欢时尚,解放碑四周常有衣着时尚的男男女女在漫步,然而时尚不应该仅是索取吧,不应该是无度的占据吧。试想,若有略通中文的老外见此奇景,没准回国写游记时会加上那么一笔:中国的出租车,叫太白。这恐怕又是一中国特色了吧。

    由于工作之缘故,常常急事需要乘的士,途中,和司机闲谈成为一种乐趣。他们有下岗的工人,有曾经的小业主,有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有喜欢在城市里转的个性人士,他们嘴里诉说的重庆,多姿多彩,比如看夜景不去两江亭算是白来,或是军工大城现在的军工厂,好的改成造摩托,差的都倒闭了……重庆司机不喜欢沉默,每每打电话后,他们往往会告诉我,约好的那个地方在哪、走什么路近,甚至会热心地简述一下那个区域的过去从前。然而,他们的善言却不是贫嘴,不是肚子里知三努力说五的那种卖弄,对于巨大的下岗人员、对于满街的外地劳工、对于吸毒,他们都用很平静的口气说些大概——毕竟见多识广,哪个城市里没有这些呢?又何必为这些去粉饰或是争执呢?它们如同夜景、早市一样,是城市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重庆有,别的城市也有。谁去雄辩,谁可以免吃晚饭了。

    与这么多的士司机交流过,发现他们是一群对于未来满是信心的人,路窄?渝中是没办法了,可江北新区就很宽啊!钱少?还好啦,平平安安就好,不是我的就不去挣!房子挤?等以后有钱了换套大一些的,反正都是月供撒……其实,爱一座城市如同爱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用很大的声音向全世界喊:重庆,我爱你!那是受韩毒太深的孩子气。而每次下车,都不忘叮嘱一句:师付,谢谢!小心慢行哦。因为从他们淡淡的诉说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明天,总是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重庆印象(九) 私城市味道

    “湖广填川,四川填陕甘”是儿时就听过的一句古谣,最初的起缘似乎来自于奇人刘伯温的预言。自封大顺国国王的张献忠刻了“七杀碑”,在四川大肆杀戮,城废乡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慢慢由湖广海南等地迁入大量移民,填补了人口空缺。至于“四川填陕甘”,是经济上的填充,还是大灾大难后的人口填充呢?时下是难以度量的。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在地上的一切,天上早已写好”,听起来后背发寒。

    许是时间过的太久远了,填川的外地人终于成为真正的川人,习川音、吃川菜,漫步在重庆的街头,满街满巷的本地语言,不知当初填川的外地人们又是如何把自己的乡音抛弃的如此彻底。半个月下来,渐渐习惯了高低起伏的路,却依然无法习惯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困难——上街购物、乘车打的都好说,无非是少还几句价、多走一站路,可工作会议时的交流不顺畅难免让效率打折,更有趣的是,连来应聘的人也固执于此,十个有七个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我有些不知所云。这也就加深了重庆的“私城市”味道。

    尚未体会在盛夏打赤膊吃火锅到底有多爽快,每次从饭店出来,带着满嘴淡淡的麻、闻街上飘溢的香辣味,难免会感到一些单调,广东籍的同事几乎次次饭后都是泪流满面、汗流满面,吃饭对于他、对于我、对于从天南地北而来的外地人们而言,如果口味不对,已难以用“享受”二字来形容了。“重庆火锅”是名满全国,甚至数年前在湛江古街上都看见了它的招牌,然而重庆只有麻与辣吗?既然四川的串串、麻辣烫、火锅底料已在全国普及,为何不吸引一些外来的菜系,让人们多尝些口味呢?包容,有时候就体现在那一菜一饭一杯茶,如果有意迎天南海北的人,就要有天南海北的饭。或许,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不认帐吧。

    重庆好酒。除了街头巷尾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一座两次改变世界历史的城池--重庆 (2010/8/19 0:01:10)

    中国各省份世界级富豪数量排名 (2010/7/29 13:17:23)

    全球最具创新公司TOP50出炉 苹果摘冠(组图) (2008/6/11 12:37:36)

    一则网帖引发的激辩:天津抛离重庆? (2008/4/30 11:14:31)

    重庆-中国未来的摩天之都! (2008/4/8 16:45:41)

    四直辖市集体走上改革前台 战略布局呈现新亮点 (2007/6/21 17:05:58)

    中国最有文化的五个城市排行榜 (2007/5/23 10:47:37)

    民国****时期的中国十二大直辖市 (2007/5/23 10:39:18)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