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伊人给华夏文摘编辑部的信,质疑王维洛先生在本刊发表关于三峡工程有关文章中所言“移民250 万”和“不淹武汉就得淹重庆”,王先生特撰此文作为答复。原文约一万七千余字,涉及诸多专门技术细节,如水力坡降、水位落差、水流动能与位能的函数关系、库容计算、黄河三门峡工程的教训,等等,因篇幅所限,加上本刊并非专门水利技术杂志,故而作了一定删节,由此若减弱王文的说服力,概由本刊负责。
长江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线为海拔175 米。在三峡水库淹没区内,处处可以看到海拔175 米的红色标志线。未来三峡水库的水位将上升到这根红线处,在这根红线之下的居民都要迁移。
但是,正是这根淹没红线,成为三峡工程论证错误活生生的记录,因为将来当长江水库大坝坝址处蓄水位升高到海拔175 米时,三峡库区内的绝大多数红线,不是正好在水库的水面边上,而是在水库水面以下,有的甚至在水面以下几米、十几米,以致几十米。本文将讨论为什么按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画一根水平线,来确定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后果将是什么。
一、三峡水库淹没区的长度怎么比三峡水库的长度短?
1958年********成都会议决定∶三峡水库不能淹重庆市,三峡工程的水位高程定在海拔200 米,其主要依据就是重庆市朝天门码头的最高一级台阶的高程为海拔200 米。这个原则与在同一时期决策建设的黄河三门峡工程是一样的,只考虑水库上游大城市的利益,黄河三门峡工程不能淹渭河旁的西安市。再者,就是认为水库的水面是平的,三斗坪处的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海拔200 米,那么水库水位在重庆市处也是海拔200 米。成都会议两年前,也就是在1956年,毛泽东写下“高峡出平湖”的诗句,谁又会去怀疑这个水库的水面不是平的呢?一晃到七十年代后期再次提出兴建三峡工程时,重庆市的建设已经扩展到海拔185 米的地区,所以八十年代年初邓小平发表谈话赞成海拔 150 米的方案,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兴建三峡工程提案,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坝顶标高海拔185 米),比邓小平所赞成的150 米方案整整高出25米。
从1958年到1992年,在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移民安置计划中,都是以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平面来确定淹没范围的,三峡大坝坝址处的正常蓄水位多高,三峡水库尾部的水位也一般高。以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绝对的平面,来确定三峡工程的淹没范围,是个最简易的办法,只要在地形图上沿海拔175 米的等高线,与三峡大坝画一个封闭区,这就形成了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三峡工程论证移民专家组还考虑到三峡水库的风浪影响,在海拔175 米基础上,又加高了两米风浪高,以海拔177 米来划定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
根据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计算,三峡水库淹没区的长度为565.7 公里。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副组长张岳写道,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 米,二十年一遇回水终点在巴县的木洞镇,距坝址的距离为565.7 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没陆地的面积为632 平方公里(张岳∶《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收在未公开发表的三峡工程论证一书中,第125 页)。移民专家组根据这个淹没范围,统计出三峡工程移民人数为113.18万(包括了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二十年的人口增长)。但论证报告中的这个移民淹没范围长度565.7 公里确确实实是个大错误,根据中国****向国内外发表的三峡工程技术数据,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 米,水库长度为663 公里,水库面积为1084 平方公里(DASDREI —SCHLUCHTEN—PROJEKT ,CHINAHEUTE,MAI1995 ,S.35. 三峡水库的长度也有667 公里长一说,如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移民研究》,武汉,1997年,第9 页)。与移民组的数据相比,水库面积没有变化,而三峡水库的长度要比淹没区长度565.7 公里长出97.3公里。按照常理,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区,最起码也要和三峡水库一般长,而且还要长一些才对,因为淹没范围至少还考虑了2 米的波浪高。如果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的长度不是565.7 公里,而是663 公里,那么,三峡工程的淹没损失和移民人数都要大大增加。不是水库长度663 公里这个数据有错,就是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长度565.7 公里是错误的。无论如何,这是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一个错误!
二、航道与水库淹没区
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要使重庆以下终年可通万吨江轮(长江流域办公室∶《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要点》,1959年编印),从上海直达重庆。通过水库大坝的壅水,使坝址到重庆航道的水深加大,才使得万吨船队能够从宜昌抵达重庆港。如果三峡水库水位在海拔175 米时,水库的壅水才淹没到重庆下游的巴县木洞镇,那么只有从坝址到巴县木洞镇的航道有所改善,而从巴县木洞镇到重庆港的数十公里航道并没有得到改善,万吨船队只能行驶到巴县木洞镇,只有从巴县木洞镇到重庆航道的水深也加大了,万吨船队才能直达重庆。这样,重庆处的水位必须有所升高;重庆的水位升高了,三峡水库淹没区的终点应在重庆或重庆以上的地区,三峡水库淹没区的终点绝不可能在重庆下游的巴县木洞镇。根据同一个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的航运报告,“在三峡库区范围内,由于水位升高,随水库回水渠化川江约700 公里”(长江水利委员会编∶《三峡工程永久通航建筑物研究》,武汉,1997年,第11页)。就是说三峡水库的长度应该是700 公里,而不是565.7 公里,水库淹没范围的长度也应该起码在700 公里以上才对。
如此来看,如果水库淹没范围长度只有565.7 公里,万吨船队不能到达重庆;如果万吨船队能直达重庆,那么三峡水库淹没区也必然包括重庆市。两者中只有一个是可能的。在这里又看到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是一错再错了!
三、最高防洪蓄水位和水库淹没区
据说建设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的目标是防洪。1998年洪水灾害后,有人认为,如果三峡工程已经建成的话,何愁大江逞凶狂?三峡水库有防洪库容221 亿立方米,把洪水拦蓄在水库中,可以减轻下游的洪水灾害。水库拦蓄洪水,水库的水位上升。1992年批准三峡工程时,三峡工程只公布了海拔175 米的正常蓄水位和大坝坝顶高程海拔185 米,水库的最高防洪蓄水位并没有公布。而水库的最高防洪蓄水位是水库工程的重要数据之一。确定水库淹没范围的应该是水库的最高防洪蓄水位,而不是正常蓄水位。1998年三峡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陆佑楣透露,三峡水库的最高防洪蓄水位是海拔180.4 米。就是按照水库的水面是个绝对的平面计算,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应在海拔180.4 米,而不是在海拔175 米。当三峡水库坝址处的水位达到海拔180.4 米,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处处可见的海拔175 米红线,都在水库水面以下,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区
三峡工程技术上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水库的泥沙淤积,可行性研究采用排浑蓄清的方案,就是在汛期利用洪水的冲力,把泥沙冲到水库大坝的下游去,而在枯水期,长江中的泥沙含量较少,可以蓄水发电通航。如果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绝对平面的话,三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位海拔175 米时,水库淹没区的末端巴县木洞镇处的水位也是海拔175 米,在这两点之间没有水流存在,而且,这个565.7 公里长区段内的任何一颗泥沙粒也不会向前运动,而只会落在水库底,根本不可能实施排浑蓄清措施。如果泥沙淤积问题不解决,三峡水库的经济使用只有五十年,不可能使用一千年,更不可能千秋万代。
另外,在工程论证中,移民组计算水库淹没范围和移民人数时,采用的边界条件是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绝对平面,三峡水库不存在水面坡度;而泥沙组却是从完全不同的一个边界条件出发,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个平面,而是存在水力坡降,这个水力坡降越大,对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越有利──“排沙要求三峡水库以蓄清排浑方式运行。入库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要求水库在不发生较大洪水时维持防洪限制水位运行,尽可能使库区保持较大水面比降,有利于排沙”(长江水利委员会编∶《三峡水库综合利用与水库调度研究》,武汉,1997年,第169 页)。
宜昌至重庆的长江河段在自然河流状态下,两地水位差为120.6 米,以常年平均水位计,两地水位差为121.2 米,平均水力坡降约为万分之二。正是这120 余米的水位差,才使得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以迅猛的流速穿过这狭窄的三峡河谷,才有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描绘了船速(水流)之快,也间接地阐述了白帝城较江陵的地势水位要高,这是千里江陵能够一日还的原因。
由此可见,三峡工程论证不顾移民组和泥沙组在论证中所采用的假设条件的不同,硬将两个结论拼凑在一起,得出三峡工程移民人数113 万和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基本可以解决的论证。未来的三峡水库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状况:如果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平面,没有水力坡降,就无法实现排沙,泥沙淤积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水库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被淤满;如果水库水面不是个平面,存在水力坡降,三峡水库的淹没范围还要大大扩大,移民人数还要大大增加。如果移民组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泥沙组的论证就是错误的,反之亦然。试问是泥沙组的“矛”锐利,还是移民组的“盾”更结实?
五、三峡水库的水面是平的吗?
根据设计,三峡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为海拔145 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为221 亿立方米。在水库运行百年之后,防洪库容仍可保留85.8%(******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说明附件,1992)。如果三峡水库的水面是平的话,人们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简单方法估算出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水库的纵剖面的形状就接近一个直角三角形(参见∶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武汉,1997年,第76页,图3 —9 ),这样算出来的库容为99亿立方米,离设计的水库防洪库容221 亿立方米相去甚远。可见,在计算移民范围和人数时,一些专家们采用的假设是三峡
:::::::相关文章:::::::::::::::::::::::::::::::::::::::::::::::::::::: 一座两次改变世界历史的城池--重庆 (2010/8/19 0:01:10) 中国各省份世界级富豪数量排名 (2010/7/29 13:17:23) 全球最具创新公司TOP50出炉 苹果摘冠(组图) (2008/6/11 12:37:36) 一则网帖引发的激辩:天津抛离重庆? (2008/4/30 11:14:31) 重庆-中国未来的摩天之都! (2008/4/8 16:45:41) 四直辖市集体走上改革前台 战略布局呈现新亮点 (2007/6/21 17:05:58) 中国最有文化的五个城市排行榜 (2007/5/23 10:47:37) 民国****时期的中国十二大直辖市 (2007/5/23 10:39: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