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典重庆

  • 经典CLASSIC
  • 重庆
  • 新闻中心
  • 经济频道
  • 交通频道
  • 重庆图库
  • 中企互联
  • 重庆论坛
  • 圈子
  • 许愿墙
  • 宣传片
  • 摩天迷
  • 企业免费推广,请来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网
    重庆十一五浓缩三大步:建城,建大城,建特大城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05-11-25 10:03:40 【阅读】2223
    该市“十一五”规划建议稿提出,通过构建三大经济区,朝着“大都市连绵带”方向迈进

    重庆市昨日公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从该《建议》重点章节来看,重庆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中心工作可概括为三大步:建城,建大城,建特大城。

    《建议》透露,重庆市将通过构建“大都市连绵带”,来支撑其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

    “大都市区”做经济引擎

    《建议》称,重庆市在接下来5年间的总目标,一是****交办的“四件大事”(扶贫攻坚、百万移民、国企改革、生态改善)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建议》提出,重庆市将通过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来解决当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建议》称,重庆市将着力解决特大城市缺乏大中城市传接配合的问题,把该市下辖的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以及黔江逐步建设成为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并把其他区县级****所在地逐步建设成为中、小城市,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建成小城市,引导发展若干建制镇。

    按照规划,围绕重庆市主城这一特大城市,当地要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大中小卫星城市和城镇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并将其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引擎;以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引导形成次级城市群;以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乌江及沿江主要交通干线,形成串珠状分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城市(镇)格局。15年构建“大都市连绵带”

    事实上,建立“大都市区”只是重庆建设“大都市连绵带”的一部分。

    早在去年8月,重庆市委、市****就已确定重庆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即2020年形成以主城为依托的大都市连绵带。

    重庆市常务副****黄奇帆说,国际上通常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大都市、农村、大都市连绵带,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就属于这种意义上的大都市。而重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不可能将整个大城市和大农村都建成一个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因此,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只能是朝着大都市连绵带的方向迈进。

    重庆的目标是,2020年,主城区人口达到600万~700万,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分别达到50万~100万,一般区县人口十几万,乡镇人口1万~2万。

    国际上对于大都市连绵带的认定有四个标准:一是这个区域内必须有70%以上的人口是城市居民;二是70%的城市居民必须分布在大、中、小等级的城市群中,这些大、中、小等级的城市群,下一等级与上一等级的人口比例必须小于1∶10;三是必须有现代化的交通,使之连成一体;四是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互补。

    黄奇帆指出,2003年,重庆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2%,比1996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依照这样的城市化进程,2020年,大都市连绵带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谋建三大经济区

    《建议》同时显示,重庆市将建立三大经济区,分别是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重庆市试图通过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率先发展,逐步将其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通过渝西经济走廊的崛起,逐步建成重庆大都市区的卫星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以及通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提速提档,促进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该三大经济区之间将形成“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即以重庆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点”,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作为承接和传递集聚辐射功能的“圈”,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业、物流商贸、现代农业、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基地。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依托叶脉状交通骨架和城镇,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万州区在《建议》中被确定按重庆市辖区内第二大城市发展。

    据万州区计委昨日提供给《第一财经日报》的信息显示,万州区承担了重庆市百万移民任务的1/4,承担了整个三峡移民任务的1/5,370家企业搬迁,其 2004 年GDP 为109 亿元,财政收入为6.7亿元。当地未就移民搬迁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责任编辑: 李元元 )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中国“温泉之都”——福州、重庆、天津 (2014/5/17 23:58:05)

    全球新兴都市前景排行近日出炉 重庆名列第四位 (2012/4/5 12:14:19)

    2011中国十大创新城市出炉 重庆位居“榜眼” (2011/7/28 13:05:03)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名调查:广州居首 北京第八 (2011/6/13 0:46:39)

    2010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前10名的地区电影票房排名 (2010/7/29 13:19:53)

    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香港位列第8广州列第38名 (2010/7/29 13:05:03)

    《福布斯》公布最新10大富豪排名 盖茨重回榜首 (2009/5/20 12:02:59)

    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高居世界第七 (2009/1/18 18:06:10)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