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典重庆

  • 经典CLASSIC
  • 重庆
  • 新闻中心
  • 经济频道
  • 交通频道
  • 重庆图库
  • 中企互联
  • 重庆论坛
  • 圈子
  • 许愿墙
  • 宣传片
  • 摩天迷
  • 企业免费推广,请来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网
    成渝之争,恩怨双城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05/9/12 14:26:10 【阅读】9124
    直辖八年 刚动重庆之成渝之争,恩怨双城
    焦点房地产网 house.focus.cn 2005年06月14日10:38 蓝筹地产
    夏小萍

      关于第四城口水战的爆发,应该说是始作俑者—《新周刊》“惹的祸”。2000年9月,《新周刊》给成都冠上了一个富有冒险色彩的名头—中国第四城,评价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中国三大城市之后的“第四城”。让成都成为众矢之的。

      此论出世,先是引发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论战,紧接着全国各地都陷入了那场纷争,各有说法支持西安、武汉、青岛、厦门等城市。一时间,被列入“第四城”候选的城市多达十几个。


      2003年,国内十大畅销杂志之一的《中国国家地理》,9月号推出《四川专辑》。在“四川六大争论”中,他们以16页的篇幅为四川“把脉”:“成都是中国第四城吗?”、“成都、重庆和西安,谁是西部的中心城?”再次将第四城的争论推向高潮。


      然而,真正将第四城之争演绎得登峰造极的,是2004年10月初发生在重庆和成都之间的“48小时成都印象和重庆印象48小时”的一个真实故事。说的是网名叫“一路欢快的巴虎”、“重庆棒棒”的重庆网民,抱着为重庆雪耻的目的,开着大奔,扛着尼康,潜入成都,专拍成都城市建设的阴暗面,并组成合集《48小时,成都印象》以攻击成都。成都网友再以《重庆印象48小时》回敬,帖子创下了新华网论坛新纪录,其点击量加起来好几十万!


      为什么这个按当年“第四城”的总策划人封新城的解释是,“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第四城’,其实不是指城市综合实力,而是着眼于城市特色”的说法,会让历来以耿直豪爽著称的重庆人,竟如此耿耿于怀?


      巴山蜀水兄弟城,水乳交融竟冤家


      按一重庆网民的说法是:“我们曾长期忍受了成都人在网上对重庆的傲慢和无理,但是那些制造出的所谓“第四城”,所谓“东方伊甸园”让他们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我们奉行让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我们的图片都是直面他们所谓的中心地带。在全国人民面前还成都一个真实的面目。” 


      其实,“第四城”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实际上,重庆和成都这两个曾被称为“巴山蜀水”的兄弟城市,由于历史的渊源明争暗斗由来已久。让重庆人耿耿于怀是在近代史上,重庆曾有过比成都辉煌的历史。早在1929年,重庆就先成都1年正式设市。1945年时重庆工厂数量占四川的60%。如果不是因为后来成都成为省会,重庆归属四川,重庆与成都也不会结下如此深的宿怨。


      1954年6月19日,撤销西南局后,重庆的****直辖市地位也随之丧失。作为计划单列市,归属四川领导。早重庆两年成为四川省会的成都,则借国家、省会和政策倾斜的优势开始复兴。而重庆由于行政地位的变更所引发的资源分配不公,使重庆和成都这对原本是水乳相容的城市,反目成仇成为一对水火不相融的“冤家”。


      严格地讲,1997年之前,重庆作为当时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工业基地,每年按35%∶35∶30%的比例上缴****、四川和自行留用。但是无论从****资源还是经济资源来说,四川省都有意向省会成都倾斜,整个四川省的金融机构的分支也几乎集中在成都。重庆人觉得四川对重庆提取多而投资少。坊间曾流传着“重庆挣钱,成都花钱”和“重庆为四川打工43年”的怨言。


      此外,重庆与成都两市的民间口水战更因各自的一群铁杆的城市FANS的漫骂而升级。重庆人的直率、豪放、快人快语与成都人的绵柔、沉郁、慢条斯理不相容(似乎改为装模作样更准确,黎君点评),两地的城市面貌、城市知名度、城市名片、美女多少又是拿来一比高下的永久性话题。


      这样的矛盾一直延续到重庆直辖,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曾一度还大打出手:在距成都仅仅400公里的重庆,一些烟摊上可以卖云南烟、上海烟、湖南烟,但是就不能卖成都烟;成都的蓝剑啤酒在重庆的餐馆推销,不止一次地和重庆山城啤酒的推销员发生冲突,酿成流血事件;足球队来重庆踢球,球迷势必发生冲突,被戏称为“川渝大战”(其实市场封锁基本先启衅于成都方面,球迷也是如此.黎君点评)。

      

      西三角龙头之争,成渝人当仁不让


      无疑, 直辖的8年里,重庆趁着直辖之势,正千方百计地脱离四川的樊篱自立门户。正是这种努力,加剧了重庆与成都的对峙。1999年,重庆GDP达到1488亿,成都GDP为1190亿,重庆超过了成都。此时,在重庆市有些****官员的口中,已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成都背后的四川省,成渝之争演变成川渝之争(此处不够准确,也危言耸听了)。


      2003年6月底,随着三峡工程实现125米蓄水之后,一个被经济学者不时提及的“西三角”一词,浮出水面。一场争夺西部枢纽的“战争”,又开始在重庆与成都之间打响,并形成了“西三角”的龙头之争。


      2003年8月底举行的重庆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西三角”(四川、重庆和宜昌地区)经济区。有人预言,它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又一个经济迅速核聚、膨胀的地区,重庆、成都和宜昌三市及其腹地将构成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三角洲”经济带。 


      同年9月,重庆市计委拟订了一份“西三角”规划,方案中提出将分三步走打造西三角:先以重庆为中心,培育重庆主城区、成都、宜昌3个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之后3个城市之间将加强经济联系,形成三角增长区;然后以重庆、湖北、四川为中心构建“泛西三角”地区,带动云、贵、鄂西、陕南。重庆市计委的官员毫不掩饰地宣称,重庆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


      而成都也不是吃素的,它自然不会买重庆的账。早在重庆成为第四个直辖市不久,成都就针锋相对地喊出了中国第四城的口号(诚哉斯言,这种成都的挑衅心态及随后对重庆的污蔑行为,正是今日成渝之争的导火索.黎君点评)。同时,成都在****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之后,第一个提出了要做西部开发的一个支点的构想。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不仅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


      毫无疑问,在“西三角”经济区概念中,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成都和重庆这两个龙头之间的微妙关系。目前,摆在两城面前的共同问题是:西部大开发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随着国债发行淡出,如果没有其他政策替代,国家对西部的投资将逐渐减少,这势必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而成渝只有联手经济一体化,才可能在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四川与重庆两地合作的动力也正在逐步增强。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庆明显“找到了感觉”,副****黄奇帆甚至提出10年后重庆将赶上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成都担心被直辖市边缘化的心态也促使其向重庆靠拢,近两年来频频向重庆伸出橄榄枝,四川省官方已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


      然而,由谁来坐西三角的龙头老大交椅?依然是阻碍两地****握手的壁垒。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赵曦认为,成渝之争说到底是龙头老大之争,由于目前成渝两地经济实力相差不大,谁也不占绝对优势,因此都想通过资源的争夺和扩张成为该区域内的主角。


      独撑自己的天空,剪理不断的亲缘


      事实上,重庆、成都的关系正如王志纲《双城记》所描绘的“如同一母同胎的兄妹一样,虽然已然各自独撑自己的天空,依旧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他“相信在西部开发的未来岁月里,这一对“双城”必然会携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将巴蜀文化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此,在重庆与成都的话题中,谈重庆必谈成都,谈成都必带重庆。


      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打造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还是商贸中心,重庆都无法回避成都。


      2004年6月1日,泛珠三角合作(简称9+2)与发展论坛在香港开幕。粤、桂、湘、闽、赣、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2个特区共同协商打造“9+2”协作机制。这个几乎囊括了珠江流域和长江中上游以南省市的经济圈联盟唯独没有重庆?


      如此的怠慢让重庆多少有些尴尬。据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雷亨顺称,重庆从来没有离开过泛珠三角。他还透露,早在2003年底,重庆就与泛珠三角签订了一个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涉及交通和商贸等方面。他认为,重庆自身的地理优势,加上通过与泛珠三角的合作,重庆实际上已经融入了泛珠三角。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也称,四川和贵州进入了泛珠三角,不可能将四川和贵州门边的重庆单独排斥在外。


      既然,“西三角”重庆要争龙头不易,“泛珠三角”又将重庆排除在外,所以重庆自己打出的旗帜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目前一个关于川渝两地合作的课题,正由重庆社科院和四川科学院合作研究,并将列入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将其称之为“长江上游经济带”。


      廖元和说,“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主要包括重庆和成都。廖元和举例称,9+2协议中的区域交通运输快达网,重庆作为国家道路交通发展规划中的西部枢纽,无论铁路、高速公路还是长江航道,都是四川到其他泛珠三角地区的必经之路,四川不可能花更多的资金,寻找其他途径修建通往湖南、湖北或贵州等地的交通干线。


      廖元和认为,重庆和四川的合作,是资源和产业优势的互补。具体到产业上,四川具有水电优势,对重庆的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将起重要作用;机械工业方面,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整车生产在重庆,相当多的零部件可由四川配套。而交通上,两地更是血脉相连,水上有长江水道,陆上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空中也有直达航线。


      所以,廖元和预测,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15年后足以与长三角、珠三角媲美。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雷亨顺教授也称,重庆先后与四川、贵州联姻,在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携手合作,表明****层面已经意识到构筑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性,而如何构筑西三角经济区因为三方合作,思路也日渐明显。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最好听、最难听的方言前三名 (2007/4/19 10:10:56)

    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参与国际开放的窗口 (2007/4/3 10:45:12)

    重庆 成都 西安总体规划比较 (2007/1/22 9:32:54)

    最新发现,"成渝"将成为中国国内最严重的****问题 (2006/11/25 9:49:45)

    【城市PK】:PK最火暴的10大城市 (2006/11/21 12:42:17)

    2006年第一次到重庆给我的最真实感受 (2006/11/20 10:33:24)

    滥竽充数,谭氏官府菜败走重庆 (2006/6/29 17:54:55)

    重庆125、135规划的重点:打造西部的巴东横区 (2006/4/13 9:39:10)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