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鸡肉抄手
青坝萝卜卷
九园包子
涪陵油醪糟
“3D”糖画本组图片由记者 龙在全 摄
商报记者 郑旭鹏 饶方婧
实习生 杜文颖
手工作业制约产量、口味不再吸引年轻人……随着时代发展,原本被压在市井角落的“非遗”美食,如同打开了“锅盖”一般,融入现代化的潮流,而它们的前路又在何方?在揭开现代化“锅盖”后,“非遗”味道要如何做到历久弥新呢?昨日,重庆商报特邀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会委员、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对身处现代环境下的传统味道面临的种种难题,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和探讨。
现状
老字号仍强劲
民间小吃面临挑战
截至目前,重庆市****正式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昨日,记者统计发现,在这四批“非遗”项目中,饮食类“非遗”共计54种,其中包含调味品酿制、蒸馏酒酿造、制茶、卤制、区域风味饮食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
“这54项饮食类‘非遗’中,有部分是老字号企业、有部分则是民间小吃。”昨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告诉记者,由于老字号企业在当地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大多发展良好。不过,小吃类的非遗项目则大多因为经济效益不佳,传承困难,迫切需要当地****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
保护
为传承人建工作室
奖励学艺者
“保护美食类非遗项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谭小兵表示,美食类非遗项目,在非遗十大类别中一般被归入“传统技艺”类,主要是实施生产性保护方式,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他表示,对于我市美食“非遗”的保护,****主要措施是为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提供场所,助其建立工作室,并对学艺者进行奖励。另外,也为“非遗”保护提供资源,大力宣传推广“非遗”产品。
出路案例
营销包装:给包子穿“新衣”
“我做九园包子20多年,见证了九园包子从辉煌到衰落再到辉煌。”昨日,九园包子的市级传承人龚志国告诉记者,九园包子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重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九园包子逐渐退出了美食舞台,直到2011年,重新包装打造后的九园包子才重出江湖。
龚志国介绍,现在的九园包子迎合现代的市场需求,增添了很多新品种,并突出品牌包装,建起堂食场所还提供打包带走服务。
在龚志国看来,小吃类“非遗”店面的打造是重要的营销包装,“既凸显九园包子的文化底蕴,也考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技术嫁接:用科技武装“板鸭”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传统美食之所以难在今天大展拳脚,并非是无市场,而是受传统手工艺的束缚。
“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不仅生产规模很难上去,经济效益也会大打折扣。”重庆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部经理林楠告诉记者,传承三百多年的白市驿板鸭也曾面临这个瓶颈,“白市驿板鸭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一只板鸭需要多个工序,仅‘烘’这个流程就需要十几天时间,导致板鸭产量受限。”
思虑再三,最终,公司还是决定对部分工艺环节进行现代化改造,“传统技艺的传承应该是在保留传统味道和核心记忆的同时,用科技手段使其更规范化、高效化、标准化”。
整合聚集:为小吃造“展馆”
“斗味”是一家小吃集合餐厅,位于龙湖时代天街,里面包含的9个小吃品牌、60多类小吃品种,都是重庆的老字号及“非遗”美食。
“如果将他们集合起来,既提供了一个整合展示非遗美食的平台,又实现了更加聚集的盈利模式。”昨日,渝商发名特小吃技术顾问蔡雄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传统美食打造一个聚集地,也能让人们更方便、更全面地认识了解“非遗”美食。蔡雄表示,师傅们都是这些美食的传承人或正在培训的传承人,如此以来,传承人的培养也能在良性的循环引导下,得以持续。
记者手记
饮食,是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字,曾几何时,这些记忆中的味道已经慢慢从舌尖淡去,在陈坛里、石磨上、笼屉中渐渐消亡殆尽。
我们难免自我反省,在尝遍新口味、吃遍外来“洋货”后,这些曾一度支撑着祖辈们生命延续的饮食文化,却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消失吗?
“非遗”一词的出现,正是要延续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不过,我们在延续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些飘香的美食,怎样像重庆火锅一样,让更多人感知到,成为我们难以割舍的美食文化?
专访
“现代化不是局限
而应是利器”
昨日,商报特邀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会委员、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对身处现代环境下的传统味道面临的种种难题,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和探讨。
重庆商报:传统的饮食类非遗项目,为何会面临发展困境,根源是什么?
杜莉:之所以面临困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营上存在缺陷。近年来,国家及****对部分“非遗”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就是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许多传承人有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却很难利用“软件”来运作,这样一来,传统美食没有好的经济收益,不仅难以走出去,就连制作技艺都会难以很好地传承下去。
重庆商报:这些传统的饮食类非遗身处现代化社会,该如何主动寻求自我突破,重现曾经的辉煌?
杜莉:其实,现代社会的多样化不应是局限,而应是利器。传承人应该主动学习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寻求自我突破。利用起新时代的产物来包装、宣传、展示,让“非遗”美食重新被世人认可。
当然,如果传统的味道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应该在保留精髓的情况下酌情改良。
重庆商报:纵观世界各国的饮食类非遗,在它们身上有无可借鉴的经验?
杜莉:韩国泡菜就是值得借鉴的。之所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完全因为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味道,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它和当地旅游业的结合。
韩国设有“韩国泡菜游”。很多游客到韩国,都会到泡菜体验馆、泡菜基地旅游,在旅游的同时,极大地宣传推广了韩国泡菜的文化价值。并且,我们常看的韩剧里,韩国泡菜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也是与娱乐业的一种巧妙融合。
我们自己的“非遗”美食,不能只从“吃”上来做文章,更要从精神、文化内涵来加以渲染,来将自己的文化品牌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