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高中生设计的《两江三岸桥》 记者 李化 摄
通过我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中学生也能提前进入高校做研究。该计划实施两年来,学员们的研究成果如何?昨天下午,2013年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工作会在巴蜀中学举行,6个已经结业的项目组同学现场展示了成果,其中3个高中生敢做敢想,带来的研究项目是两江三岸桥。
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
高中生设计环形桥连接它
山城有桥都的美誉。围绕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这3个地标,来自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的3名高三同学参加了“雏鹰计划”,走进重庆交通大学做起了实验,并带来了研究成果:《新型桥梁结构探索与模型设计组——两江三岸桥》。
“我们经过一系列实地调研,同时结合教授的意见,设计出一座连接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这3个地标的环形桥梁。”张晋玮说,这座桥灵感来源于三脚架,如果建成能够缓解交通压力、为市民出行节约时间,还能提供散步等多元化用途。“最开始我们在桥梁中间设计了桥墩,但由于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水流急,有同学质疑桥墩影响航行。”张晋玮说,另外还有同学质疑颜色以及承重。“当时非常焦虑,回去后我们和交通大学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在老师的鼓励与开导下,张晋玮和组员重新振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改。
点评:针对同学们的设计,重庆交通大学姚国文教授表示虽有难度,但想法超前,能将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3个地区连成一片,也对桥梁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另外,同学们克服挫折的勇气也值得赞许,通过“雏鹰计划”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团队合作。
智能教室:老师校园内
用手机开启教室多媒体
还没开始上课,老师在教室外用手机就已经开启了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走进教室,就可以开讲啦!来自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杨家坪中学的6位学员通过“雏鹰计划”,跟随重庆邮电大学的辅导老师研究出的“智能教室”十分现代化,他们的项目名称叫“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智能启动系统”。
来自二外高三年级的王嵩珉同学是项目组成员之一。王嵩珉介绍,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因为距离的问题,一些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PPT的内容,还有交流受限、效率也受限!”王嵩珉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要让师生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畅通无阻的交流。
“运用我们的系统,学校有一个PPT同步系统服务器,在wifi覆盖的状态下,老师们的手机可以和多媒体设备同步!”王嵩珉介绍,老师在上课前走往教室的途中,就可以通过手机选择开启多媒体设备,而学生也可以相应的用手机看到所有学习内容。“这样一来,就节约了老师课前准备的时间,提高了效率。系统服务器还可以识别哪个教师该在哪里上课。”王嵩珉说,因为,每个老师都要先注册信息,而且要把相应的课程表存入学校的系统服务器。不过,他说,“智能教室”主要是为大学课堂设计的,“中小学课堂分布太过密集,使用就不方便。”他透露,下一步,就如何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几人还将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
点评: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曹龙汉教授表示,对于高中生来说,王嵩珉他们的设计其实挺难的,运用到许多知识。而学习这些专业知识,仅靠“雏鹰计划”的课时还不够。对于同学们的研究与努力他予以肯定。此外,通过这一项目,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背景介绍
“雏鹰”飞进高校做实验 今年新添400名学员
“雏鹰计划”是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让他们走进科技、了解科研,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选拔对象主要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我推荐,由高校实验基地和项目学校共同审核,最后再经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评选,他们将通过“两校学习、双师指导”的方式开展创新培养。
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计划实施两年来,我市建立了由9所高校、11所项目中学、36个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校外教育基地组成的学员培训阵地,并有一支由28位国家二级教授和180多位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指导团队。与此同时,我市开设了50多门高校实验基地与高中项目学校相结合的“先修课程”,每周开设4~8个课时进行集中培训。据了解,400个高一学生成为今年的新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