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图形 刘颖 制
大都市区
【规划范围】形成以金佛山、四面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缙云山、中梁山、云雾山、黄瓜山等褶皱山脉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等水系为构成的生态廊道,以长寿湖、大洪湖、龙水湖等水库为构成的生态斑块,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田园式城镇群落。
【重点保护】17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2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49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8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历史文化】构建“三层七类”重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确保渝中半岛古城门古城墙、4处历史文化街区、20个历史文化风貌区、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处历史文化名园、36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优秀乡土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控制带等得到严格保护、科学保护。城市发展新区则重点开展市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
渝东北城镇群
【规划范围】形成以大巴山、巫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长江、小江、任河等水系为构成的区域水生态廊道,带状布局城镇空间,形成体现山地、临江特色的城镇群落。
【重点保护】13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9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24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6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内涵。
渝东南城镇群
【规划范围】形成以七曜山、武陵山、方斗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乌江、芙蓉江、阿蓬江等水系为构成的区域水生态廊道,点轴状布局城镇空间,形成体现山地特色、民族风情的城镇群落。
【重点保护】1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5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10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历史文化】突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提出,构建美丽山水城市。昨日,市规划局相关专家表示,重庆将形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生态带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系生态屏障为本底,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以农田和林地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质的山水格局,凸显山美、水美、田园美,突出城镇和乡村特色。
首提特色绿道交通
居民15分钟可到绿地
“山纵水橫是重庆目前最大的特点。”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瑶玲告诉记者,此次提出的绿道交通系统,属于慢行系统之一,让老百姓在15分钟内可到有绿色的地方,享受山水带来的愉悦。
彭瑶玲表示,总规深化提出利用山体资源,构建登山步道为主的郊野绿道体系,并结合城中孤立山体和分层台地,构建以城市步行道为主的城市绿道体系。其中,步道是城市内部的慢行系统,而绿道结合平行岭谷地形建设,将乡村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两者有些差异,详细规定还在制定。
此外,未来我市各个区域,都将构建绿道体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彭小雷表示,根据重庆的特殊地形,“绿道”建设与沿海等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平原城市的‘道’一般指非机动车辆,如自行车,但根据我市实际,‘道’除了自行车,还包括索道、电梯、扶梯等工具”。
临江建筑控高
轮廓线与山体结合
如何让山体与建筑成体系,呈现整个城市的形状。彭小雷称,以后对建筑的轮廓线有要求,特别是临江高层建筑,其高度要与河流宽度成比例,将建筑的轮廓线与山体有机结合起来。
而在水保护方面,彭小雷表示,划定长江、嘉陵江保护范围,175米水位以下的消落带内按湿地建设模式种植水生植物,175米水位以上、位于滨江控制区内的区域建设公园。划定御临河、梁滩河等二级水系以及湖泊、水源地保护范围。
此外,“峡”首次纳入保护范围,彭瑶玲告诉记者,重庆不仅有巫山小三峡和起于奉节的大三峡,在长江上游还有猫儿峡、铜锣峡和明月峡,这都是重庆特有的景观资源。
“要实现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开发、科学发展,从而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彭瑶玲表示,除了大山大水,全市范围内的中山、中水也要保护,目前已初步梳理出保护名录,下一步将落实。
串联樵坪山云篆山
还将建一批郊野公园
总规提出,保护并串联樵坪山、云篆山等城中山体,保护枇杷山—鹅岭—佛图关、火风山—照母山2条城市山脊线、陡坎线,实现山体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对此,彭瑶玲表示,未来,我市不仅要保护,还要发挥其生态服务、分隔组团、综合游憩等功能。并合理建设旅游、休闲、观光等设施。另外,还提出将设立一批郊野公园。
记者 付勖 实习生 陈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