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勾画发展新蓝图 五大功能区战略****(上)
近段时间,重庆渝中区委****唐英瑜和班子同事们,一直在琢磨作为山城“母城”的渝中区如何“腾笼换鸟”,推进产业升级,让现代服务业成为撬动老城区转型发展的新“抓手”;而位于渝东南地区“锰三角”地带的秀山县,则开始摒弃“猛发财、发锰财”的发展冲动,提出下大力气发展生态民俗旅游、培育“药都”和“通道经济”的美好愿景……
纵观巴渝大地,无论是党政干部的发展观念,还是各地的发展路径,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源于金秋九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五大功能区战略。
践行“五位一体”发展的路线图
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差异巨大。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不断探索适应市情的区域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了“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和“一圈两翼”的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区域板块及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环境约束趋紧,全市整体功能弱化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迫切要求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化发展。
为此,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战略部署,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包括渝中区等主城区,集中体现****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包括主城9区核心区外的区域,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城市发展新区,由涪陵、江津、璧山等12区县组成,定位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分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扶贫开发和人口转移。
**************委员、重庆市委****孙政才指出,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重庆针对改革发展关键节点面对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此前“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重庆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细化、具体化。
“这一决策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分区,也不仅是城市发展分区,而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五位一体’的、整体的、系统的发展战略部署。”孙政才说。
“唯GDP”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碰撞
“功能区划分是传统唯GDP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理念的一次碰撞。”重庆市人大****会副主任杨庆育说。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是以行政区为单元推动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和评价标准,许多地方都热衷追求GDP增长,不顾及开发密度、未来发展空间、环境容量,强调工业赶超。这些做法加剧了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助长了地区间产业趋同和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
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酉阳县,生态资源富集,自然人文景观独特,但一度为追求GDP增速,盲目引进水泥、造纸、化工等一批高污染项目。如今,找准自身定位,以旅游产业、生态经济为突破口,成功打造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农产品开发如火如荼。当地干部群众说,盲目上项目,撞得头破血流;要想科学发展,功能定位至关重要。
谈起唯GDP的发展模式,奉节县委****李光荣深有感触。位于三峡库区的奉节山高坡陡,地块破碎。过去定位不清,一心想着垒产值,硬着头皮搞工业。李光荣说,县里投入10多亿元开山填河建起3500亩工业园,但至今才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凤”没招来,县里反倒为此背上沉重债务。
重庆市******主任沈晓忠说,在过去,许多区县一哄而上追求GDP,不切实际地高喊工业强县(区)口号,走了不少弯路。现在看来,必须回归实事求是,不能再盲目追求表面、简单的发展,而应立足市情,遵循规律,树立“绿色政绩观”,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不是限发展,而是质量和速度“双赢”
作为经济体量还不够大的西部直辖市,加快发展仍然是当前的第一要务。实行功能区划分,一些招商引资、产业摆布受到限制,渝东北、渝东南大片区域被设定了“生态红线”,这会不会影响到全市整体发展?
面对种种疑虑和担心,杨庆育信心十足:“搞功能区划分,不是限发展或抑发展,而是用功能定位引导区县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
大部分面积位于都市核心区的江北区,商贸人气旺盛,水陆空交通发达,金融机构聚集,但也曾因定位不清,走过一些弯路。寸土寸金的港城工业园,一度花大力气引进一批建材、家电制造企业。如今重新定位,吸引IT、动漫、文化创意等企业300多家,产出强度达170亿元/平方公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一倍。
江北区委****燕平说,功能区划分让大家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江北已将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作为主攻目标,未来发展的水平会更优。位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两江新区对此也有同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表示:“新的功能定位,使两江新区发展目标更为清晰,就是加快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涵盖涪陵、江津、璧山等12个近郊区县的城市发展新区,则将成为聚集城镇化人口和各类工业的“大吸盘”,规划到2020年,这个区域工业总产值将翻两番多,并新增吸纳渝东北、渝东南等地转移人口100多万,城镇化率提高到63%。
璧山县委****吴道藩说,城市发展新区的提出,是对“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突破,不仅有助于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还将推动大都市周边的卫星城步入发展快车道。“因此我们提出,要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生态宜居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先行区,打造和美璧山,这是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给璧山带来的巨大机遇。”
而对渝东北、渝东南两个功能区,虽然要求“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但绿色、低碳、循环、特色发展的路子依然很宽。武隆县委****刘新宇说:“凭借喀斯特地貌生态群、乌江画廊等一批世界级自然景观,以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生态型产业蓬勃兴起。目前,仅旅游及相关产业就占到武隆GDP50%以上,靠旅游业脱贫致富的群众超过10万人。”
“通过每个区域各具特色的发展,最终会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双赢’。”沈晓钟算了一笔账:按照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预计到2020年,重庆经济总量将达2.85万亿,是2012年的两倍多,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将充分显现。
战略引领 政策跟进 重庆五大功能区战略****(下)
五大功能区战略为重庆的发展勾画了壮丽的蓝图,而蓝图的实现则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一套与战略相配合的政策支撑体系。目前,重庆正在考核、规划、财税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改革调整,以期为“全市一盘棋”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政绩考核差异化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胜等专家认为,支撑功能区规划核心的政策之一就是建立健全从上而下、符合不同功能区定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巫山县委****何平说,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将会激发区县的发展活力和党政干部的能动性,真正向主体功能目标迈进。过去,上级几乎把地处三峡库区的巫山和主城近郊县摆在一条杠杠下考核,几十项指标都围着GDP转,不仅要比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还要比“进出口量”等不切实际的指标,生态保护“口号响、权重小”,现在新的考核要求,巫山要扬长避短,依托长江三峡生态资源优势,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三峡库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全市重要农产品提供基地,我们感到很对路。
“只有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才能激励区县党政干部落实功能区规划的主观能动性。”王胜说。
记者了解到,重庆市正在研究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都市功能核心区侧重于考核服务业发展和都市功能完善;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将加大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大幅降低经济增长贡献度考核权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与旅游发展类指标考核权重。
功能规划明晰化
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表示,为了保证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下一步将强化规划引导,把功能区划和区县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到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种规划中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做到“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
比如,在产业规划方面,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功能区产业重点,使各区域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增加大都市区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及大都市区内部三大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通道。
同时强化环保规划引导,对五大功能区的环境准入标准进行调整,渝东南、渝东北的环境准入标准更严格。“严格环境准入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优化发展。”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勇说,这两个功能区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将重点引导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此外,重庆市还将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区、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其他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管制区。“生态红线一经划定,就是今后产业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边界。”张勇说。
配套政策均衡化
为保障功能区战略目标的实现,重庆市还将积极研究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等配套政策,推进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让五大功能区的民众平等分享推进功能区建设带来的福祉。
“不能让守护青山绿水的人吃亏。”璧山县委****吴道藩说,璧山也划出了部分地方主要搞生态环境建设,那么县里必须要提供支持,我们规定,凡是镇街财力不足1000万元或人均不足12万元的,一律由县财政补足。现在全市按功能区规划定位发展,同样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对此,重庆市******主任沈晓钟表示,针对渝东北、渝东南因开发相对受限带来的财力弱化、民生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重庆市委提出,加大对渝东南、渝东北的转移支付,建立以财税金融政策为核心的综合保障体系,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功能区域划分虽然是指导性战略而不是约束性规划,却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万州区区长白文农说。以肩负保护三峡“两岸青山、一库碧水”重任的渝东北为例,市里未来将通过产业吸纳和政策引导,支持渝东北减载130万人。这可大幅减轻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负担。
目前,重庆正在实施22件民生实事,第一条就是完成50万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搬迁人口占了多数。这项政策,不仅有利于推进秦巴山区的连片扶贫开发,也为山区生态修复、水源涵养腾出了更大空间。
新华社记者 张桂林 徐旭忠
(原载《半月谈》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