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巫山县被定位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面对这一新的定位和发展任务,巫山县有何认识及体会?发展思路有何调整?在探索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上又有何创新?10月18日,巫山县委****何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渝东门户 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重庆日报: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把巫山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巫山是如何理解这一定位的,对巫山未来发展有何意义?
何平:五大功能区划分是我市实现各区县发展差异化、全市一体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最终形成全市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
这一定位对渝东门户巫山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意义十分重大。一是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转移、生态安全、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指明了巫山的发展方向。二是作为巫山县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坚定了巫山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市里将在重大项目布局、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支持,为巫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政策保障。
立足优势 确立“两地两区一中心”定位
重庆日报:结合功能区划分,巫山县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有何调整?
何平:此次功能定位与巫山县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相吻合。结合这次功能区划分,巫山立足渝东门户的区位优势,公路、铁路、水路、机场的立体交通优势,旅游、矿场等资源优势,巫文化、大溪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森林、河流、风能等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了发展思路,确立了“两地两区一中心”的定位。“两地”是指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库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两区”是指库区生态产业经济聚集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中心”是指渝东边贸物流中心。
按照这个定位,巫山县将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民生稳县、文化育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力争5年后,在城乡面貌、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文明建设4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渝东门户奠定坚实基础。
不遗余力 加速幸福渝东门户建设
重庆日报:结合新的定位,巫山县有哪些具体的抓手?
何平:为确保巫山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巫山县将不遗余力,在6个方面加快发展步伐。一是不遗余力建设山水港湾旅游新城。每年投入2亿—3亿元,提档升级高唐组团,完善城市功能,并加快三峡国际度假区建设,打造县城副中心。二是不遗余力建设巴渝魅力乡村,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样”。三是不遗余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景区,实现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转变。四是不遗余力建设生态产业经济体系,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五是不遗余力建设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突破25亿元。六是不遗余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努力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狠抓落实 抓紧完善六大规划
重庆日报:巫山县要按照新的定位加快发展,目前,最急需完成哪些工作?
何平:目前,巫山县发展的定位、目标、思路都已明晰,接下来就是狠抓落实。一方面抓紧制定完善六大规划,包括优化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早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全县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等。
其次,积极策划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落户巫山,争取市里更大的支持和倾斜。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及时调整对乡镇(街道)、部门的考核指标和权重,确保与市里相关要求“无缝对接”;完善特色产业优惠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安全评价规划,将其作为项目落地实施的首要条件,对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招商企业和建设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记者 李耕 王翔 见习记者 丁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