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肺叶——歌乐山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离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人的要求仍有差距。
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政策和机制对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高消耗、局部破坏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尤其是在次级河流流域生态修复、解决自然保护区人地矛盾、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惠益共享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强化。
同时,党的******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给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市以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支撑体系建设为准则,以生态功能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创建、土壤污染整治为重心,继续深入推进“绿地行动”,以提高生态环境对生态文明、美丽重庆建设的支撑能力,全面改善和优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诗圣”杜甫偏居成都草堂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这是古人追求清新舒适环境所做努力的真实写照。
绿色宜居的环境是人类所向往的良好生活状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那种“芳草如茵水田边,白鹭悠然立钓鱼”的美好场景已然归于过去,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森林”不仅让现代人的生活显得拥挤不堪,更是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绿树青草。
而在重庆这样一座“山水之城”里,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将阻碍城市前进的步伐,不利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我市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政策和机制对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特别是由于生态保护投入的不足,导致生态监测监管能力不足,城乡生态保护发展失衡,加上在次级河流流域生态修复、解决自然保护区人地矛盾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全市生态保护和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我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启动了新一轮“绿地行动”,不断改善生态条件,打造山清水碧的宜居环境。
连绵青峰南川金佛山
1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绿地行动”之功能分区篇
重庆境内河流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属于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些既是重庆的生态宝库,也是中国甚至全球的生态资源,保护它们是重庆人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实现重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需要。
近年,经过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等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四山”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功能区、金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优化。重庆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更多地区呈现出“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美丽景致。
重庆市将于今年启动“生态红线”划分工作,结合《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对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与生态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作为制定相关规划、产业布局、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依据。出台生态红线管控办法,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空间,实行最严格的国土保护和环境准入政策,确保生态底线不可逾越,为改善人居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留出更多生态容量。
龙头寺公园
2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绿地行动”之加强绿化篇
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这是人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是现代都市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生活环境。
然而,在2008年,除主城9区外,我市31个区县里,有不少城市因绿地难寻而出现城市“秃顶”现象。
网友曾这样调侃缺树少绿的城市——“钢筋+水泥+沙石=城市”。这是调侃,更是无可奈何的控诉,却真实地反映出城市绿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确立和市民的不断努力,我市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两岸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建设,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建成各类保护区和湿地建设项目,基本建立了全市自然保护区监管体系和湿地网络保护体系,并且积极推进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7平方米增加到17.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7%。
目前,我市以绿化为核心,以自然保护区、湿地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完善,和以前相比天差地别,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在新一轮的“绿地行动”中,我市将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等建设,构建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全面开展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在2017年之前,全市生态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得到修复。
到2017年,我市计划将保护天然林资源4311万亩,争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基本完成城市周边、主要河流两岸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坡绿化,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并且实现100%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达到国家标准,50%以上的市级自然保护区、90%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芳草如茵水田边,白鹭悠然立钓鱼”的美好场景不会是梦想。
鸿恩寺公园
3 土壤布在田 能者以为富 ——“绿地行动”之土壤保护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乃国之根本,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本钱,这是人们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山水相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土地的贵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沧海桑田,我市的土地发生巨变,许多良田、河流、湖泊变为工地,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春笋般的工厂带来了什么?快速发展的经济,日益繁荣的城市,还有被污染的土地。
2008年7月,我市主城区的重庆博森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将全部污染土壤进行了异地修复。可以说,博森电气有限公司的污染土壤修复,是我市加强土壤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市初步掌握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除此之外,为了摸索一条可行的土壤污染治理道路,我市加大对污染土壤的研究力度,完成重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试点示范。
当然,虽然在土壤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与严峻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相比依然力有不足。作为集大城市、大乡村、大山区为一体的“山城”,重庆的土壤污染可以说涵盖整个城乡,乡村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城市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板结甚至酸化,无疑都给治理土壤污染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此,我市将在原有土壤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详查,加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的治理,同时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真正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目标。
绿意盎然的新农村
4 深山鸟语声 溪涧水潺潺 ——“绿地行动”之生态建设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巫山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地资源丰富,是文化名县、旅游强县,国家重点生态涵养区。近年来,巫山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立足自身优势,以生态为本,把生态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和有价值的公共资本进行经营,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在经济上,巫山坚持走生态型产业发展之路,完善“三园多点一走廊”工业发展布局,着力提升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不断壮大园区产业、做强工矿业、做特农林业、丰富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等,高标准打造库区生态产业经济体系。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界限,巫山计划在未来的6年时间内,全力打造大昌、官渡、庙宇、骡坪等10个乡镇,同时建成农民新村100个、文明院落1万个和巴渝新居1万户,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农村群众安居、康居、宜居。
近年来,为了给居民打造一个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我市逐步推进创建生态发展范例。其中,大足县、巫山县、北碚区已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南川区、酉阳县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区县;璧山县投入数亿元大力推进生态村镇建设,3年内全县80%的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标准;渝北区、大足区、城口县、彭水县、巫溪县、武隆县等启动了生态区县创建工作,建成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
然而,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市的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将不断加大,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于城市发展会造成极大负担,事实上,这种做法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无疑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因此,在新一轮的“绿地行动”中,我市将坚持生态发展为本的道路,转换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同时将会新建10-15个国家级、市级生态区县,100-150个生态乡镇,3000个各级生态村,10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相信那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宜居环境不会太远。
5 勿临渴掘井 须防患未然 ——“绿地行动”之加强监管篇
提起环保监督,相信大家对“12369环保举报热线”不会陌生。这是中国环境保护部全国通用的环保举报电话,也是人民参与环保活动最直接的方式。
事实上,12369中心已由单一的环保举报热线升级成为集“环境受理维权、监控预警、应急处置”三大平台与执法监督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综合指挥系统,并实现了与7个区域分中心和事故现场应急指挥车远程互动指挥、实时图传,基本形成全市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在日常管理中,市环保局已将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空气环境质量、24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202家重点污染源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纳入应急指挥平台,随时对环境质量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在应急响应时,全市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艇、应急监测装备可随时投入到应急第一线;水华、水质、空气和废气、土壤重金属因子可实现现场快速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将现场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并运用数据模型,模拟现场污染的发展趋势,为应急处置研判决策提供支撑。
尽管我市面对应急管理的体系相对比较健全,但是面对未知的突发的环保问题,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必须牢牢树立。近年来,我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着,然而,由于重庆本身条件的复杂性,我市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为此,在新一轮的“绿地行动”中,我市将不断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监测监察和预警应急能力的建设,初步建成以生态监测评估为核心的全市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在不远的未来,我市将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实施全面监督,力求提前预备,防患于未然,保证整个生态保护和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文/陈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