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重庆曾集结众多大师规划城建
建两江大桥三条高速电车连通主城区
这为60多年后的重庆交通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而且“桥梁+轨道”的思路也与现在一致
正在建设的两江大桥,是什么时候确定桥位的?半个多世纪以前规划的3条高速电车线路,和目前的地铁、轨道线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前的内外环包括哪些区域?以前的十字金街在哪里……67年前编制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下称“草案”)给出了答案。
市规划局、市勘测院即将出版的重庆市首部《重庆历史地图集(古地图卷)》,收录了草案中的《交通计划总图》、《市中心区干路系统图》、《人口分布图》等,揭秘了67年前重庆城区规划建设情况。
1946年拟定十年城建规划
1946年5月编制完成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分16部分,从交通、卫生、市政、建筑、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包括56幅图、79张表,涉及规划方案的图纸就有22张。草案提出了工厂、学校、住宅、卫生、商业区划,以及市容市貌、绿化建设、两江防护堤建设,防空洞利用,卫星城镇设置等许多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新理念、新名词。
众多大师花三个月才完成
相关专家介绍,《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凝聚了众多知名人士的心血。1946年,由时任重庆****张笃伦,招揽国内外专家、社会贤达组成了战时首都建设计划委员会,成员有胡子昂、茅以升、卢作孚等。
花了多长时间编制?草案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揽专家及社会贤达,穷三月之力拟定此本。其轮廓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六十方公里为本体,傍及三百方公里之全市,其项目首为交通,次为卫生等。”胡子昂在题词中有这样一句:按图索骥,十年犹弹指耳。
这位专家表示,由于历史原因,这部草案未能按计划实施。尽管如此,仍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现在的人民公园是绿肺
草案中的《中心区绿面系统草拟图》规划了12个公园,其中现在的人民公园,是当年就定下的“绿肺”。12个公园中有朝天公园、****公园、沧白公园、夫子池、北区公园、曾家岩公园、跳伞塔等。
较场口是当年市区的行政中心,打算在此修建的公共建筑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展览会场等。
体育场规划建在夫子池。
(编者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为当时称谓,后称“战时首都”。)
建设中的东水门大桥。记者 胡杰 摄
A 交通建设
亮点①
建设两江大桥确定桥位与正在建设的基本一致
在收录的《交通计划总图》中,首次提到了两江大桥,并在规划图纸上标明了桥位。专家提出建成两江大桥后,高速电车、汽车可越江而过,相比轮渡的运输量增加上百倍。人口也可疏散至南北两岸。
草案规划的桥位,一座是跨越长江的大桥,就是如今在建的东水门大桥,从东水门大码头至下龙门浩,连接市中心与南岸;另一座即现在的千厮门大桥,从嘉陵码头与千厮门码头之间,跨嘉陵江,与江北城贯通。
今昔对比>
从草案来看,两江大桥主体的桥位与目前正在建设的两江大桥基本吻合,只是现在有了更多的匝道、连接道等。现在的轨道交通从东水门大桥过江,和67年前的高速电车路线从此过江的想法基本一致。
“两江大桥”包括“两桥一隧”,即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和渝中连接隧道。目前,东水门大桥主体结构基本完成,正在建设涂山路、湖广会馆的连接道。千厮门大桥正在为主桥“挂索”,近两天就可以完成第10对永久索的安装。
高速电车计划路线图呈“人”字形。
亮点②
3条高速电车呈人字形与1号线、3号线差不多
轨道交通让我们的出行非常便捷。这份1946年编制的草案就有了轨道交通的雏形。其中《高速电车计划路线图》标注了3条高速电车线,呈“人”字形。规划的3条高速电车线路,当时预计每天乘客超10万人次。
甲线:自小什字到磁器口,长14.75公里。具体为龙门浩、小什字,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李子坝、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沙磁一带人口密集,采用双轨。到磁器口后,通过缆车到达歌乐山,与成渝路相接。
乙线:自龙门浩至南温泉,长19.49公里。经过地点有龙门浩至海棠溪,烟雨段、大坪溪,二塘、董家湾、刘家湾、南温泉,采用单轨。
丙线:自龙门浩至大田坎,长6.9公里,为单轨车。
今昔对比>
与现在的轨道线路相比较,甲线与地铁1号线部分重合,渝中区到沙坪坝一线走向差不多;“乙线”、“丙线”与现在轻轨3号线南岸段的作用相同,而跨越长江部分,就是目前在建的东水门大桥6号线过江通道。从图上看,龙门浩是3条线的交叉点,相当于换乘站。
亮点③
建分流道缓堵七星岗
渝中十字金街有标注
1946年的重庆出行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人力车有408辆,汽车1258辆,高速电车6.5公里。老百姓出行方式中,依次是步行、人力车、汽车、高速电车。当时车辆的拥有情况,甚至细到三轮车、自行车、板车、人力车。
当时七星岗比较拥堵,草案规划改善和平路,为七星岗缓堵。经七星岗的车改走和平路,从较场口到小什字。这类似于现在的“分流道”,如渝澳大道等,为主干道解压。
在《中心区干路系统图》中,比较重要的道路用红色划出来。如现在渝中区的“十字金街”,当年的规划图上就有标注,即从较场口到小什字,从望龙门到临江门,在图上呈十字交叉。
亮点④
内外环都在半岛
规划建沿江公路
现在的内、外环已串起主城九区,三环甚至到达永川、合川等渝西地区。67年前的内外环,又是怎样规划的?答案是:都在渝中半岛。
内环系统:自七星岗起,经和平路,民族路,沧白路,临江路至七星岗,内环以内是最繁华的区域,畅通中心区交通。
外环系统:自朝天门起,经陕西街、南区路、北区马路,抵朝天门,在半岛外围部分,加强市中心、郊区的联系。
扩大版内外环:内环是自朝天门大桥经嘉陵江、沿江北河岸西行,至香国寺西,越江后自鹅公岩北上,过铜元局,沿江东行经龙门浩,跨江到朝天门;外环系统自大兴场,沿长江北岸公路西行,经溉澜溪、瓦店子、汉渝公路至盘溪,渡嘉陵江,经小龙坎,新桥至九龙坎,渡江抵二塘,从川黔公路北上,最后抵大兴场。
此外还有放射线、联络线、沿江公路的规划等。当时规划的两江沿江公路,就是现在的滨江路。
亮点⑤
建隧道连通上下半城
菜园坝至珊瑚坝修路
草案曾想建一条西四街通民权路广场的隧道,把上、下半城联系起来。具体是在西四街(现人民公园)之下开一条隧道,直达民权路广场,隧道宽15米,双洞式,有车行道、人行道。
草案还规划了菜园坝至珊瑚坝的道路(珊瑚坝是当时中心区唯一的飞机场),解决陆、空联运问题。不过,这条路没修建。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横跨珊瑚坝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后来还修了复线桥。
B 人口分布
从陕西路往城中移
草案的《人口分布图》显示,陕西路一带因临江取水方便,是人口最密集区。开建公路、自来水厂后,人口重心开始往城中移动。1929年建市后,1933年重划市区。1937年到1948年,市区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在人口方面,1927年以前没有明确的记录,草案估计市区人口约10万人。根据1945年的调查报告,总人口达到104万,仅渝中半岛就有42万。之后,逐年增至1946年的120余万人。人口较多的是渝中半岛、江北城、沙坪坝等地。
卫星市镇规划图
C 卫星市镇
渝中沙坪坝双核发展
现在提到卫星城市,就会想到万州、涪陵、黔江、江津、永川、合川。67年前,卫星城是哪些地方?
草案的卫星市镇分三级。规划分为中心城、卫星市、卫星镇、预备卫星市镇。中心城即现在的渝中半岛,为卫星母城。老规划图显示,渝中半岛、沙坪坝两大区域进行“双核”发展。卫星市有龙门浩、铜元局、大坪、化龙桥、高滩岩、磁器口等;卫星镇有杨家坪、新桥、鸡冠石等。
D 卫生设施
排水系统以暴雨为根据
草案中有详细的《重庆市下水道分布图》,规划分三期建下水道。下水道排水系统的设计,以排雨水、污水,并以暴雨为根据。根据地形分别采用分流制或合流制,但基本都是直接引入江河。那个时代受条件所限,几乎没有污水处理厂。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鸡冠石等大型污水处理厂。
此外还规划了自来水厂、发电所,确定建立垃圾收集制度等。
E 土地规划
两座山上建高档住宅
《全市区土地利用区划图》介绍,旧城区面积较小,非常拥挤。市中心人口密集,空地、绿地不足,需疏散人口,增开广场和公园;在郊区地势平坦、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卫星城,吸引市民向郊外迁移。
当时的工商业,布置在嘉陵江、长江沿岸,增开南岸弹子石至大田坎一带、长江北岸寸滩至唐家沱一带为新工业区。文化区在小龙坎至磁器口一带,以沙坪坝为中心。
住宅区,分高等、普通、平民住宅区。其中,高等住宅区在歌乐山(包括山洞)、黄桷垭;普通住宅区,位于大坪坝,铜元局等;平民住宅区包括牛角沱桂花园一带,下曾家岩码头坡上,大溪沟沿江坡上,临江门至千厮门,菜园坝沿江坡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