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卢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多次强调生于香港在重庆长大的他是一个地道的“重庆人”,与这个城市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当谈到重庆这个城市该有怎样的建筑风格时,卢铿认为每个城市的建筑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重庆这个极具地域优势的城市,应该融合巴文化和现代元素打造得光色鲜靓,柔美内敛。
记者:卢先生您好,我是来自《重庆时报》的记者,您在论坛上讲到中国城市建筑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在这里想请您谈谈对重庆城市建设的评价。
卢铿:我也算是重庆人,对重庆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但我个人认为重庆现在的建筑和中国其他很多城市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花很多钱打造“标志性”建筑,却失去这个城市本身的风格。
有时候,看到一栋栋建筑修好了,大家会很高兴,但这背后存在的审美迷失、生态破坏,却往往被忽略了。现在,重庆的市中心处处耸立着摩天大厦,用“水泥森林”可能都不足以形容它给人“高高”在上,却又没有特点的感觉。我想,可能很多重庆人都不再喜欢住在这样的市中心了。
【记者观察】一听说记者来自重庆,卢铿的表情马上从与刚才其他记者访谈上海房价的严肃中缓和过来。微笑,微笑,似乎从卢先生的眼里也流露出亲切的感情来,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整个过程中,卢先生一直是微笑着的,并用一种很温和的表情,很深沉的情感来回答记者的问题。
记者:重庆有着山城、雾都、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抱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您觉得重庆这座城市应该需要哪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呢?
卢铿: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认为欧陆文化,或者叫欧洲中心主义的艺术风格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风格。以前,我也曾有这样的观点,但观察分析了大量中西方代表性建筑之后,我发现传统民族风格就是一种很新的风格。
在建筑、装饰、表演艺术和雕塑艺术等方面,传统民族风格都可以创造出很美的东西,而且是绝对可以超过欧陆文化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将巴文化融入重庆建筑当中。
【记者观察】在记者正准备提下一个问题的时候,被其他媒体的记者打断了,卢先生满脸歉意地对我笑了笑,犹如一位谦虚和蔼的长辈。这时的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次专访,更是两个身在异乡的重庆人在谈天说地。
记者:在此次论坛中,“重庆地产代表团”的代表曾就:“重庆的城市定位是什么?”展开讨论,许多开发商都觉得重庆城市风格的定位很模糊,请卢先生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卢铿:一时半会儿我也无法给重庆一个明确的定位,但是我可以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就西部两个重要城市———重庆和成都而言,虽然这两个城市相隔很近,但可以从彼此的文化中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自古“巴出将,蜀出相”,重庆人很有特点。他们往往比较直爽,比较有胆识,而且及具创造性。我相信凭借重庆人民的智慧,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完美融合巴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建筑风格,把重庆打造得光色鲜靓,柔美内敛。
【记者观察】讲到重庆,身为重庆人的卢先生似乎也感到特别兴奋,将重庆和重庆人的特点说得淋漓尽致。一向健谈的卢先生显得神采奕奕,我发现,原来卢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庆人,具备大多数重庆人鲜明的特质:直爽、敢言、智慧、务实……本报记者张梅王翔
■卢铿简介
卢铿:中国著名实业家卢作乎之孙。1950年3月,生于香港。1952年,返回祖籍重庆定居。1966年7月,毕业于重庆一中。1969年3月~1970年年底,知识青年(四川万源县)。1971~1978年,工人(四川万福铁厂)。1978~1982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1982~1984年,在冶金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年,下海从商至今。
历任武汉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香港大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维信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沈阳华新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如今的卢铿已是一位身兼新锐学者和务实商人的地产界风云人物。家族的传统处世态度让他做任何事都不忘肩负民族的责任与使命。 城市建设应拥有特色
传统文化也是新的风格
古今元素融合打造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