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解放碑!老重庆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重庆第一条步行街在解放碑落成以来,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都依次启动了各自的步行街建设,商贾云集,财源茂盛。
5大商圈姊妹花: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开始争奇斗艳,一时风头无两。不过10多年过去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油水”多了,需要更大的体型来承载——****动作之前,商业地产已开始自觉为商圈“增肥”。
以商圈本身中心区域为圆点,向外辐射一定距离的半径,这空心的圆圈区域,我们称之为一环步行街。形成过程中,更多是商家们的自发行为,不能发挥其强大的资金和人流吸附力。现在,就需要****的引导,****的商圈扩容计划,开始逐渐和现在形成的“一环步行街”重合。
****:“营养”丰富,商圈必须长大
由于商业营养过剩,几乎不分先后,重庆5个商圈姊妹花都要增肥了。
老大解放碑步行街表示,作为大姐必须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多了不说,就长个9.6万平方米吧。这比之前胖了近3倍。一直不服的老二观音桥步行街说了,自己本来就有1.5平方公里的资本了,计划增加至3平方公里。老三沙坪坝步行街放狠话,要将“核心商圈”这块最壮实的身板从0.23平方公里增至1平方公里,足足比原来大了4倍。近来体量迅速提升的老四南坪步行街一挥手,告诉几位姐妹,你们都别争了,我打算在未来3年内,将自己的面积增至3平方公里以上,一举拿下重庆面积最大商圈的宝座。老五杨家坪步行街不信邪,我可是实打实要将身材从0.2平方公里增至1.29平方公里。
扩容后的步行街,成了一环
在五大商圈核心之外,外延800米内的整个区域,也即是商圈辐射最有力的范围,就是我们定义的一环步行街。在一环步行街的这个范围内,市民既可轻松地享受核心商圈的优质配套,又避免了传统步行街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租金高、环境喧闹等等问题。
以观音桥商圈为例,其一环步行街的大致范围,上至九街高屋、下到观音桥COSMO,左右则分别到恒隆广场与协信星光时代。在这个一环步行街范围内生活居住的市民,既可以轻松去龙湖天街、协信星光68广场购物,又不会为了找停车位包着商圈转圈。
单就居住环境而言,在一环步行街这个范围内置业,要比直接把家安在商圈内更适宜,对追求“出则繁华、入则宁静”居住品质的购房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
原因:发展太快,老商圈容纳不下了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重庆主城五大传统商圈,都已承受不起商业扩张的重压。加上设备设施的老化、新的商业形态要求、新兴商圈的冲击,体量过小的步行街一到节假日就显出地盘小得拥挤不堪。
“一个56公斤级的举重成绩是不可能超过80公斤级选手的。”增肥,也就是扩容,势在必行。在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江冰河看来,重庆商圈的扩容“是个好事”,无论是对传统的商家和老百姓,以及新进入的商业物业,这都是一个利好。
“通过扩容,商圈可以引入新的购物中心,新的品牌,对商圈自身以及市容市貌,税收、人流、旅游等各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江冰河认为,商圈在扩容的同时还将以“腾笼换鸟”的手法,对原本的商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肥后的商圈发展才能更稳定持久。
记者手记
商业让城市如此美丽
还在读书时,解放碑的大都会广场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就曾令我辈大开眼界。当时重庆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自然消费也高得吓人,无形中造成不小压力,觉得这个城市也许呆不下去。
十年过去,虽说大都会广场仍只得一家,消费依旧高高在上,但好在类似的购物中心多了不少。品牌更丰富,定位更多元,消费更具层次——几万元的ARMANI和几十元的GAP在一个楼层就可穿越,牛排和小面共处一室,咖啡厅和亲子游戏园挨得很近。
贴地飞行的商业,让我们这种辛苦打拼、养家糊口的人,在停得起车子供得起附近的房子之余,还撑得起面子掏得起银子,请得起娘子逗得起孩子到其中消费,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成功。
我们在收获消费的小幸福,这个城市在散发商业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