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洞世纪广场整治后。
鱼洞世纪广场整治前。
北部新区金开大道沿路围墙古色古香。
北部新区财信小区,房屋外立面粉饰一新,围墙设计为文化墙。
渝北区双龙湖街道滨港路社区经过整治,出门便是鲜花大道。
大渡口区钢花路两旁的房屋被修整一新。
中山四路环境综合整治后的新貌。
沙坪坝区磁器口整治后。
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廖雪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感慨:重庆是一座站立着的城市,最能体现“江”、“山”特色。然而,早些年也有人说,重庆是一座“可远看不可近观”的城市,因为不少主干道两旁横陈着破旧老房子,以及杂乱陈旧的市政设施,既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城市的品质。
2010年,一场关乎民生和城市建设的“攻坚战”——主城区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打响。两年过去了,说起主干道综合改造后的成效,市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改与不改,大不一样”。
为城市“洗脸”迫在眉睫
夜幕降临,两江环绕的山城亮起万家灯火,如梦似幻的夜景常被外地游客赞为“小香港”。但是在前些年,山城的白天仿佛是另一重天:凌乱的广告牌下,斑驳破旧的建筑外立面,乱设乱摆的小摊小贩,花色不一的未入地的管线……
“314”总体部署对重庆的三大定位是“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的目标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重庆主城区主干道两侧一些建筑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电线密如蜘蛛网,市政设施残缺破损,绿化档次较低、植物长势差,广告店招数量多、随意性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居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
为此,实施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不仅能够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还能增加建筑寿命,推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城市“洗脸”的“战役”,迫在眉睫。
战鼓声,在2010年2月21日擂动。
****黄奇帆率队,与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对主城部分主干道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他们先后去了中山四路、转盘枢纽工程、机场路等路段。通过前期改造,一些路段的面貌开始清爽,但一些路段仍显“碍眼”。
“要通过改造,让城市给人刮目相看的视觉效果。”看过不少路段后,黄奇帆这样要求。
3月17日,在我市传达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委**********在讲话时表示,要立即启动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改造。他说,一个城市自身的形象,是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关乎民生需求。
11天后,主城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市****要求,由市城乡建委(市重点办)总牵头,市市政委、市园林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四部门各司其职,加大火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这两个会议陆续召开,充分表明了市委市****坚定的决心。”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说。
4月10日,黄奇帆主持召开主城环境综合改造动员大会。
按照规划,这次整治行动,要让主城城市面貌在3个月后得到大幅度改善。同时,利用两年时间,对主城区历史形成的27条老街区、共81段、188.9公里主干道,实施环境综合改造。
部门会诊出奇招
这一次的环境综合改造力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
“战役”正式打响后,市城乡建委、市市政委、市工商局、市园林局、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就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进行了多次碰头会,由多部门共同携手、群策群力展开集中整治。
市城乡建委提出,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中,为避免大拆大建,城市环境整治要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化,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在发展中保留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让市民从环境改善中受益。
因此,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将从“架空管线下地、建筑立面整治、市政环卫设施改造、园林绿化改造、广告店招整治”等五个方面进行。
“一城绿色四季花,道路绿化连成网,公园绿珠缀满城,立体绿化显特色。”这是市园林局在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中,提出的目标。
除了修建大公园、湿地公园等“大手笔”外,为了让老百姓出门见绿,市园林部门在一些中心区、老居民区还建起一批社区公园。按照景观大道、鲜花大道的建设要求,园林部门对198条新建、改建干道绿化建设一次到位,高标准建设了高九路、嘉华大桥延伸段、金山大道等,形成了城市的绿色骨架。另外,园林部门还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伤痕”进行及时修复,如部分大桥空白区域,都补种了植物,在转盘、节点、三角地和开敞空间等,栽植一批大苗大树,增添了城市的绿意。
“重庆夏天很热,把外墙涂得红红绿绿的容易加强热感。”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出,城市改造,需要符合重庆的特色。如建筑外立面改造,颜色应体现出巴渝风貌,展现出淡、雅、柔和清爽的特色;如阳台外立面应整洁规范、无不良突出物;对确有必要保留的遮阳(雨)篷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材质、统一安装;对空调外机位进行规范和遮盖;防盗网可改为内设隐形防盗网。同时,通过改造及时排除附属设施的安全隐患等。
市政设施改造同样做到了“统一涂装”。在改造过程中,市市政委逐次对主干道上所有的路灯灯杆、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结构设施进行涂装。同时,对主城区的人行道地砖、人行护栏、大桥栏杆、天桥立柱以及窨井盖等市政设施做到了统一色彩,比如人行护栏金属栏杆采用了海灰色亚光漆;大桥栏杆、路灯杆、路名牌和交通指示牌立柱,照明配、变电箱箱体等统一采用了灰色亚光漆。
在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中,对沿街店招店牌的整治是一大重点。为了从源头上遏制店招店牌的凌乱,市工商局专门出台措施,进行了一店一招规范,通过确定店招店牌规范整治的范围和重点,将主城区城市建成区全部纳入店招店牌规范整治范围,同时确定了规范整治的重点是主城区主次干道、主要窗口地区和各区的商业中心。
同时,工商部门还提出了规范整治的目标要求,要求通过规范整治,使主城区主、次干道沿线,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中心的店招店牌设施规范、整齐、美观,符合城市街区历史文化背景要求,与街区功能定位、建筑物设计风格相协调,与城市夜间景观相协调等。
市规划局则从规划立意的角度,整体制订、设计出能够反映山城山水特征、人文地理的改造规划。至此,重庆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进入到整体规划设计和改造的时代,避免了过去各个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改造的局面。
各区改造大展拳脚
在这次改造中,主城各区同样大展拳脚,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作为重庆迎来送往八方来客的门户之区,渝北区对机场路周边的建筑通过“洗脸、换装、整容”,变得更加协调靓丽,拓宽为8车道的机场路绿化经过全面升级,成为了展示重庆风貌的第一景观大道,往来车辆畅通无阻。龙华大道、双龙大道等重要街区容貌全都焕然一新,商业兴隆,市民居住品质明显提升,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江北区以观音桥商圈为圆心,以建新南北路为轴,与华唐路、渝澳大道、桥头片区、北滨路连成一体进行综合改造,城市景观和商业价值显著提升。特别是嘉陵三村社区,从过去的“渣滓堆”蝶变为美丽的微企创业园,入驻了30多家微型企业。
依山傍水的南岸区,在城市主干道两侧种植了高大、美观的银杏树,提振了城市精神,美化了市容市貌。不仅如此,南坪商圈在经过改造后,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宽敞开放,江南大道、学府大道、南滨路持续提档升级,充分展示了重庆山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征。
沙坪坝区磁器口磁童路经过改造后,变得古色古香,一砖一瓦都散发出浓郁的古镇特征;壮志路的红色主色调与红岩魂陈列馆相互协调,小龙坎、三角碑沿线昔日陈旧的建筑同样旧貌换新颜,西永西部新城则更加体现出科教高地、开放高地的新风貌。
九龙坡区直港大道以“鲜花直港街、和谐慢生活”为主题,改造成为四季有花、清爽靓丽的新街;渝州路、科园路、龙腾大道等上档升级,沿街建筑更加协调美观。
大渡口区为松青路,这条过去建筑陈旧、色彩杂乱、店面店牌凌乱的街道,请来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团队量身定制“新衣”,使步行街得到延展和提升,袁茄路拓宽改造让密密麻麻的电线安全下地,街区面貌焕然一新。
巴南区巴县大道、黄溪河沿岸和鱼洞滨江路等经过改造,也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北碚区渝南路、文星湾路改造,充分体现黄墙青瓦的川东民居建筑风貌和浓郁的人文特征,达到了“显山露绿”的景观效果。
地处两江新区核心区的北部新区,高起点改造了金开大道、金渝大道、黄山大道,提升了机场路、园博园、两江幸福广场沿线市民的宜居水平。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集中了全市多数的传统历史建筑街区,长江一路、人民路等重点线路沿线,以及牛角沱、上清寺、大坪等交通节点,同样在改造中整体提档升级。特别是已改造成为“抗战文化一条街”的中山四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说起整治前的中山四路,用居民陈兴志的话说是“‘蜘蛛网’遍布、危旧房林立”。过去,中山四路两边电杆及绿化树上,缠有输电线、通信线、闭路电视线等明线10多种。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致使线路随意缠绕,杂乱无章。不仅如此,该路段的临街房屋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住房,外立面破损严重,有不少房屋还是危房,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
对此,渝中区着手拆除了沿街危房,对外立面进行整治,将中山四路打造成具有统一建筑风格的文化风貌区。整治中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将中山四路纳入到抗战文化风格中,外墙和地砖的颜色一律换成青灰色,新建楼房也与整条路的怀旧风格相统一。
现在漫步整治一新的中山四路上,数百株黄葛树浓荫密布,浅灰色明清风格的房屋,沉稳地与深灰色路面融为一体,一种“很重庆”、“很巴渝”的感觉油然而生。
如今,主城累计完成了架空线下地179公里,整治建筑立面2304栋、1379.8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153.6万平方米,栽植胸径8厘米以上苗木7.34万株、绿化面积187.5万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2151块、整治店招店牌14399块,五个方面改造均超额完成。
全民动手扮靓城市
随着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带来的城市环境和品质的提升,对城市管理、市民文明行为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一场新的城市环境管理变革开始兴起。
2010年9月28日,当“最差社区”的黑牌,从土湾新生村社区拐角处墙上摘下来的时候,社区居民们拍响雷鸣般的掌声。市市政委从当年8月份开始推出“最佳社区”、“最差社区”评选,沙坪坝区土湾新生村社区,被评为第一批“最差”而被挂上了黑牌,不过也正是通过居民们的努力,它成为首个被摘除“黑牌”的社区。
“同样是沙坪坝的老旧社区,磁正街社区就能评为最佳社区,我们却成为了最差社区,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土湾街道主任毛丽说,社区被挂上黑牌后,她和街道、社区的干部一起到磁正街社区去学习,一去,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原来,磁正街的清洁,是居民自己动手,不光是靠环卫工来打扫。毛丽说,这让她相当震撼,“发动居民动手,也许比社区安排人去打扫更有作用。”
回来后,毛丽立即就着手动员社区居民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经过一段时间熏陶,如今,“城市是我家,扮靓靠大家,居民自己动手整治环境卫生”的理念,在社区里已深入人心。
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最开初时,部分市民担心这是“面子工程”,不予配合。对此,市建委系统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深入地开展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听取市民意见后,不断改进施工办法,以民生导向为首要原则,最终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你们再敢进来,我就用叉棍叉,看你们怕不怕!”这是去年发生在沙坪坝区小龙坎康宁村的一户居民家的一幕。这户居民不理解沙区主干道环境改造工程的做法,把前来做工作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这已是沙坪坝区建委重点建设科科长李再成,第13次登门造访。又一次吃到“闭门羹”的李再成仍没有退却,而是再次从城市美化大环境、居民舒心、新工艺的好处和便利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最后终于做通了这户人家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配合,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老重庆’,我看到这些年来,重庆的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说起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带来的变化,渝北区居民、62岁的余英模老人动情的说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
最新动态
主城背街小巷今年全面完成整治
重庆在实施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深入推进背街小巷整治。2011年,重庆全面开展主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形成了“****主导、市政主抓、街镇主推、社区主动”的整治局面。
2011年主城共整治背街小巷630条,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200万市民直接受益。综合整治后的背街小巷,呈现“路平街净、灯亮水畅、清爽美观”的良好效果,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缩小了居住区之间的环境差距。
市市政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主城各区将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整治任务。按照“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保护历史风貌,提升城市形象”的要求,市市政委将推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向其他区县和中心镇延伸。2012年,主城之外的其他区县,城区背街小巷整治将完成50%以上。背街小巷,将成为代表重庆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特色举措
重庆广告店招整治全国领先
近年来,我市在主城区开展的店招牌规范整治、游走字幕广告和小区广告等三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远郊各区县户外广告整治拆除和店招规范整治也取得历史性突破,重庆广告店招整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我市继续推进主城区店招规范整治工作向背街小巷和城市建成区延伸。目前主城建成区已整治达标门店10万余个,整治店招牌57万平方米,整治工作宣告基本完成。
去年,主城拆除LED游走字幕广告7200余块,2.4万平方米,LED游走字幕广告扰民和影响市容影响城市形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小区广告整治也向纵深推进,重庆成为全国广告店招整治效果最好的城市之一。
截至去年,远郊区县累计拆除各类大型户外广告3.7万块,72万平方米,户外广告整治拆除率已达97.6%。除重要商圈暂时保留了部分广告外,多数区县户外广告整治拆除任务已全面完成。
结合建筑立面改造,远郊区县加大了店招牌整治专项投入,累计整治各类门店招牌11.4万个,面积72万余平方米,门店招牌累计整治达标率为71.5%,超额完成50%的年度目标。一些区县部分路段、区域店招牌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主城水平。
相关新闻
远郊区县66个旧小区实施整治
不用搬新房,旧小区居民就能告别陈旧杂乱的小区环境,住进环境优美、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新家园。去年,我市全面整治30个远郊区县城的66个旧居住小区,改善8.33万居民居住环境。
“深入开展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是市委、市****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改造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综合整治从主城到远郊区县,从主干道到旧居住小区,深刻体现出市委、市****服务民生的良苦用心和打造“宜居重庆”的坚定决心。
旧小区综合整治,主要针对短期内不予拆迁的房屋外部环境较差、道路破损、公共绿地少,以及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旧居住小区,从房屋外立面、屋面、公共空间、小区绿化、道路周边环境、环卫、消防等多项内容着手,改善居住环境,突出“净”、“畅”、“靓”等特色。
66个旧居住小区开展的集中整治,对于推动远郊区县城市上档升级既是“及时雨”,更是“催化剂”。在这些旧小区的整治过程中,老百姓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舒心。
专家观点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五种要素:街道、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街道是第一要素,因此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人,往往都是先从一座城市的街道来认识、了解这座城市。
——凯文·林奇(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重庆进行主干道综合整治的同时,也注意周边的次级街道和背街小巷,使得主干道和小街小巷达到平衡。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
在很多城市都选择拆旧建新的时候,重庆不把对旧建筑的改造当成一种负担,反而做成提升城市形象的亮点,其理念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放眼全球,国际化大都市也不一定就是强调高楼新楼,如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就少有高楼,但却亮出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60年前的法国巴黎,70年前的日本东京和40年前的香港,这些国际大都市都经历了通过城市更新,以撬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目前全世界大开放的格局下,渝中区通过实施主干道综合整治,不仅筑好了载体,也拥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即使自身是小区老区,也大有所为。
——李津逵(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