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一代滨江路———嘉滨路即将变脸。昨日,渝中区建交委介绍,本月底,嘉滨路风貌建设试验段开工,风貌改造完成后,市民将看到一个美丽、亲水的城市江岸景观,可以健身、休闲、散步、观景。
主城区两江四岸风貌打造的一些设计理念、建设元素,将在试验段中得到体现,以后将借鉴试验段建设。
消落带将进行美化
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启动的主城两江四岸风貌建设试验段共3条,分别是嘉滨路、南滨路、北滨路,位于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全长8公里。
嘉滨路试验段是从朝天门到渔湾码头,长约3.1公里;南滨路试验段是朝天门大桥到慈云寺路口,长约3.1公里;北滨路试验段是江北嘴重庆大剧院附近到黄花园大桥,长约1.8公里。
“试验段从3方面重点打造。”这位负责人说,江岸消落带景观美化,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上升,夏季防洪水位下降,中间的落差形成了大面积裸露的消落带,如果不美化会影响整体景观;对高架桥的桥墩、边坡、堡坎等,进行绿化;增加亲水设施,如建休闲步道、城市阳台、亲水平台等。
目前,嘉滨路试验段将于本月底开工,总投资约为1.5亿元;南滨路、北滨路试验段的方案设计正在审批,拟明年陆续开工。
建步道成滨江游廊
“嘉滨路风貌建设试验段将见缝插绿,成为一条‘滨江游廊’。”渝中区建交委人士说,将设置沿江滨水步道,串起现有的文化资源,让记忆中的情景再现,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江景观带。
在文化方面,将发掘文化、空间资源,文化资源如城市典故、民间传说、历史建筑及遗址,空间资源就是利用滨江台地、码头、绿地、下江通道、滩涂等,成为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让市民茶余饭后、周末来休闲,也吸引游客。
将用艺术的手法,提升滨江景观。原有的挡墙、护坡、高架桥柱、排污箱涵、下水通道等,利用艺术手法进行景观改造,不但要保留原有的功能,还要让滨江岸线更美。
在消落带的整治中,增加滨江绿化。在现有的一些平台、高架桥桥下空间等,建风格各异的滨江休闲广场、公园,使其成为亲水的生态景观带。
主城打造3条两江四岸风貌建设试验段,长约8公里,嘉滨路改造月底启动
东和湾桥下平台
现场:局部有植被覆盖,但比较凌乱,从江边往上的梯坎,也显得十分破旧。
未来:利用高架桥桥下空间建滨江休闲平台,拟设置健身器材,增加树木、草坪,建小游园和健身场所。
千厮门码头入口
现场:历史上,千厮门码头曾是嘉陵江边最繁忙的码头,上坡下坎全凭人力搬运,力夫特别多,因此取名“千厮”。现在的千厮门码头入口处,河岸还保留着多年前的样子。
未来:将传承码头的文化,拟建一个新的入口,并刻上千厮门码头的简介,让游客了解重庆。
洪崖洞桥下平台
现场:洪崖洞吊脚楼,已成为市民、游客喜欢去的特色景点。晚上,远远望去金碧辉煌,是乘轮船“两江游”必看景点之一。滨江路高架桥高高低低,虽有错落的美感,但高架桥桥墩都裸露在外,没有景观和亲水空间,架空平台也没有利用起来。
未来:将把高架桥桥墩下面的空间利用起来,利用艺术效果建造特色景观墙。江岸边有一些拴船的缆索,也将融入景观。洪崖洞桥下的架空平台,拟进行改造,市民观景、跳坝坝舞,都可以到这里来。
概念酒吧城市阳台段
现场:原有的城市阳台比较小,还成了临时停车的地方。从概念酒吧往前一带的江岸线,植被状况比较好,滨江外侧坡地有很多崖壁绿化,有小叶榕、黄葛树、刺桐、灌木丛等。
未来:拟对原城市阳台进行改造,成为隔江远眺江北嘴、看江景的休闲平台。往前的富城大厦外侧滨江地段,有一壁挡墙,考虑建成“崖壁景观”,设计成浮雕等因素。
千厮门桥下空间
现场:御景江山-南国丽景段滨水区域,植被非常少,有的地方有成堆的石头、砖块。
未来:合理利用斜坡、台地,建成休闲空间,增加坐椅、绿树和草坪,建滨江游园。
朝天门码头
现场:昨日,重庆晨报记者来到朝天门,虽然已建成了朝天门广场,但周边的码头还是相对原生态。自然坡地植被比较凌乱,生长着刺桐、椿树、野生灌草丛等。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朝天门缆车,承载了“老重庆”的记忆,但现在的缆车道已老旧,周边也没有什么景观。
未来:朝天门码头的缆车道将保留,并进行美化,成为山城、江城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周围还将植树,并依山就势建休闲区等。高架桥下还拟建城门、城墙景观。
渔湾码头
现场:渔湾码头停靠着一些船,裸露着的堡坎,没有特色景观、滨江步道等。
未来:这里将打造码头景观,拟建滨水平台,有城墙、城门等景观。
华庭锦园桥下空间
现场:华庭锦园外侧空间,现在局部有临时简易房屋,一些货车、小汽车也在这里停放。
未来:这里将建成“江石园”,形成休闲空间,一号桥段高架桥下,也将建设滨江步道。
缺陷1:
场地空间凌乱,堤岸受洪水影响较大,消落带杂乱,城市立面景观性较差。
手术方案:在满足行洪的前提下,对145标高-175标高进行设计。145-165主要对江石滩涂进行整理;165-175采用片石护坡处理设计;170-175采用混凝土块做斜面处理,局部结合消落带植物设计,营造自然、有序的江岸景观。
缺陷2:
沿线缺乏连续的景观亮点,功能性场所少,市民参与性差。
手术方案:在滨江的嘉陵路沿线,设置滨江休闲坐椅,增加休闲、健身等设施,提升景观品质,传承城市文化。
缺陷3:
高架桥柱尺度比较大,护岸、挡墙生硬,景观性差,城市形象展示性不强。
手术方案:对高架桥外观进行涂装,美化桥身,并设计桥柱装饰。用重庆传统符号装饰立面,延续洪崖洞建筑群,展示城市历史风貌景观,彰显地方特色。箱涵设计独特的造型,让滨江面景观更丰富。
缺陷4:
缺少植物空间,山水格局不完整,特色性不强。
手术方案:将以“消落带”形成的沿江走廊为核心,进行保护和整治,让沿江自然生态绿化系统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建成完整的山水生态格局。
消落带杂乱、缺少植物和休闲空间、高架桥桥墩多,护岸挡墙景观差……这是嘉滨路滨水空间的现状,风貌改造后将如何“变脸”?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两江四岸指长江、嘉陵江的江岸线。主城区范围内,嘉陵江上游为北碚,下游为渝中区朝天门;长江上游为九龙坡区西彭,下游为江北区五宝镇。四岸的岸线共长321公里,沿江腹地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主城各区在上世纪修建的滨江路,主要重视交通功能,如今滨江路逐渐发展为景观、交通、人文、经济等各方面并重。随着人们对休闲、观景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公共活动、滨水休闲空间,成为滨江沿线重点打造对象。
滨江路第一代主要是防洪、交通功能,如长滨路、嘉滨路;第二代增设小型休闲空间为主;发展到以南滨路为代表的第三代滨江路,已逐渐有了餐饮、休闲的功能。主城区建成的滨江路,提高了两江的防洪标准,并把边坡、危岩、码头等进行了整治,发挥着不小的交通功能,带动了沿江的开发。以后将发展第四代滨江路,让形象、风貌得到整体改善。
从2008年开始,我市启动主城两江四岸景观设计研究。做好山水文章,把两江四岸按照世界一流的滨水空间进行打造。
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本版效果图均由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