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8月15日电(记者程群 黄浩铭)平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位于黄金水道西江上游,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大西南东向出海的便捷通道。
今日,这里热闹非凡。以“游生态平南·品石硖龙眼·探南汉状元”为主题,龙眼争霸赛、民俗大戏等各种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石硖龙眼”成为活动的主角。
回顾平南县近年的发展,一幅幅朝气蓬勃景象。GDP从72.8亿元增长到176.5亿元;财政收入从3.96亿元增长到1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2.7亿元增长到107亿元……从2007年到2013年,广西平南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奋力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江滨城市。”平南县委****黄元明的话掷地有声。
目标已明确,平南县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而奋斗。
发展特色农业助推农户致富增收
又是一个丰收年。平南县是广西龙眼的主产区,也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石硖龙眼生产基地,目前全县石硖龙眼面积24万亩,今年产量预计达5万吨。
走进平南县安怀镇,能够看到漫山遍野的石硖龙眼树,村前屋后,山坡果园,龙眼树上硕果累累,缀满枝头的龙眼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平南石硖龙眼以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质量优良而闻名。1996年,平南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和育苗基地,被农业部南亚办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基地。
2004年平南县通过了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认定,建成了广西第一个石硖龙眼出口基地。2014年平南石硖龙眼荣获农业部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据介绍,石硖龙眼种植于1927年,由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新镇乡绅覃敬清先生在其庄园种植。1950年,该庄园被收归****管理,改名大新农场,农场保存的石硖龙眼老树共有108株,后被命名为“中国广西石硖龙眼母本园”,成为全国唯一的石硖龙眼母本园。现在广西大部分的石硖龙眼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这个母本园。
石硖龙眼的发展是平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南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蚕桑、木薯、秋冬菜、茶叶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粮食生产产量连年增加,粮食总产量达37.78万吨,增长3.99%,获国家统计局确认为“全国产粮大县”,成为全区重点优质蚕茧产区和广西重要的秋冬菜生产基地。
统计显示,2013年平南县水产畜牧业总产值实现39.41亿元,同比增长8.04%,连续六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与此同时,平南着力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多万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夯实工业基础增强综合实力
在几年以前,说起平南的经济支柱,人们只能想到华润(平南)水泥。而今,平南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平南县已形成了以华润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矿冶、纳米碳酸钙为重点的矿产加工业;以雄森酒业、蚕桑丝绸、木薯深加工和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平山、寺面镇为重点的竹木芒藤编织工艺品出口加工业。
2013年,平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3家,比2012年增加 10家,增加数在全区县市(区)中位列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8.65亿元,增长24.3%。
平南县县长区杰介绍,平南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两个百亿产业”战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临江产业园打造成年产值达百亿元以上的产业城,将碳酸钙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达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贵港加快完成园区产业规划修编,规划建设园区商住区,提高园区的集聚力。大力推进在建的27个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雄森生物科技园、华洋纳米碳酸钙和华燕纳米碳酸钙3个亿元税收项目和工业品市场建设,确保2个亿元税收项目一期在一季度竣工投产。同时加快推进园区综合管线、投资大厦、廉租房(二期)和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核心区路网通畅;加快推进江南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年内竣工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配套水平。加大标准厂房招商推介力度,注重引进高效、环保的企业落户园区,突出发展一批优质企业,使园区形成“多而优”的工业发展格局。
港口发展助推立体交通网络
“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高等级公路”曾是平南交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平南坚持“依江兴江”,把港口、交通建设作为平南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打造桂东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武林港是西江航运干线的重要物流中转枢纽港。2007年,平南县把武林港建设推向市场,成立广西武林港务商业贸易有限公司,建成两个泊位,设计集装箱年通过能力5万标箱,散杂件货年通过能力100万吨。2013年,启用进港二级公路,增强了港口货物运送能力。今年6月,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4.16亿元进行武林港二期开发建设。至目前,平南县共投入近1.5亿元进行港口建设,拥有各类港口泊位107个,其中2000吨泊位7个、1000吨泊位8个,拥有各类港口企业91家。
2004年,平南港口货物吞吐量超200万吨;2008年,突破1000万吨;2013年,达到1962.52万吨;今年上半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566箱,同比增长34.26%。数据显示,平南已快步走进港口经济时代。
港口建设促进平南县港口经济集聚效应化。平南县工业园区已获自治区批复为广西A类产业园区,2013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99亿元,增长12.52%;工业增加值17.23亿元,增长5.51%;税收3.5亿元,增长7.03%。目前,依托港口优势,平南县已形成了水泥、化工、竹木编织、制药、纺织、酿酒、食品等十几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共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2000多种产品;形成了建材业、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竹木芒编织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三带一园一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平南至丹竹工业园、大安工业园和平南临江工业园组成的沿江工业经济带。
区杰介绍,目前,平南“水-公-铁”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南广高铁结束了平南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进入高铁时代;贵(港)梧(州)高速、柳(州)梧(州)高速平南段和西江二桥正在加快建设;柳(州)肇(庆)高铁、荔(浦)玉(林)高速、岑(溪)港(南)、蒙(山)金(田)二级公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平南正由昔日的交通边缘转变为综合型交通枢纽中心。
紧抓历史机遇百姓共享成果
黄元明说,平南县要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历史机遇,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奋力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江滨城市。
黄元明认为,平南县必须加强与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对接和融合,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夯实沿江经济发展基础。要以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动力,当前着力推进以港口为龙头、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架构、以市政道路为纽带的“水、公、铁”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主干道与港口、铁路、公路有效连接,构建桂东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珠三角、北部湾以及大西南地区的互联互通,扩大平南的对外开放水平。
平南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并举,重点解决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安居等方面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把更多的财力和公共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出台并实施促进平南县教育发展的制度和办法。推行校长、教师交流改革,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的激励机制。
平南今年安排3000万元,重点建设改善15所学校的设施,积极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年内启动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加快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安居保障性住房。加快完善城区燃气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
“平南要以人为本,突出山城、江城、绿城的特色,坚持产城融合、城业共生理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黄元明说。
如今的平南正以它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向世人宣告,在这一片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必将出现新的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