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核大中间弱的现实,两区域经济学专家建议,可打造成渝版昆山苏州
王金祥,江苏宜兴人,全国政协****。曾先后担任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西部办副主任,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重要见证者和决策者。
王崇举,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现为重庆市****参事,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曾多次深度参与重庆市的相关区域规划。 本组图片由记者 刘嵩 摄
半年前,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批,让中国西部的两大重镇-重庆与成都,以全新的角色共同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目标很明确:变革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打造第四增长极。
在《规划》出台半年之际,四川省领导日前在推进《规划》实施座谈会表示,川渝两地高层将聚首磋商合作机制(见本报6日二版刊载文章)。那么,目前《规划》推进的现状如何?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破解?有没有具体的路径可循?在推进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针对上述焦点,本报记者日前在推进《规划》实施座谈会间隙专访了全国政协****、国家******原副主任王金祥和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
《规划》出台半年 区市县热情有别
重庆商报:虽然《规划》出台已有半年,但很多人至今仍有一个疑问:成渝经济区呼吁了很多年,而且还很遗憾地“缺席”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为什么到今年才终于把这个“圈”画出来了呢?
王金祥:成渝自古一家,成渝经济区也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说我们人为的要给这么一个名称,然后把46个区市县圈在一起。国家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批准《规划》,原因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打下坚实基础后,西部地区已有条件实施通过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加快发展来带动周边的快速发展的战略。
而且在我国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一战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提出重点打造成渝经济区,就是考虑到西部也应该有东部的长三角,南方的珠三角,北方的环渤海。
王崇举:我很赞同这一看法。应该说,****批准成渝经济区,是站在全国发展大局和推动中西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为西部发展安上一个新引擎的同时,也对其带动中国新一轮区域发展寄予厚望。
重庆商报:据你长期以来的观察和研究,成渝两地目前对《规划》的推进效果怎么样?
王崇举:在《规划》获批之后,成渝两地反应都很热烈,但大家关注和落实的程度却有差别,相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区市县而言,成渝两地的核心区显得不够很热情。
重庆商报:为什么这样讲?
王崇举:渝蓉两地的核心区,因为经济发展势头旺,同时产业发展已进入外溢阶段,再加上自己的相关规划已经形成,很多产业上了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并不迫切需要别个的合作。而在渝蓉两核中间地段的一些区市县,由于正处于集聚外力加快发展的阶段,它们十分渴求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外溢效益。
机制平台仍为零 急需破壁补缺
重庆商报:《规划》的实施事关成渝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形象,对此,不少专家认为目前还存在合作机制不够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王崇举:不是够不够,简直就是零。在内江举办这样的座谈会很好,可以造势,对改变大家的观念,统一大家的意识是有好处的,但也不等于是平台,不等于是机制。什么是机制呢?必须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平台,有了问题可以随时应对,而且还可以主动思考和推进一些工作。
重庆商报:川渝两地高层年底将聚首磋商相关合作机制,你认为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王金祥:首先,要建立起机制,需要制定打破壁垒的相应规则,保证****不仅要放宽行政限制,还要用现在比较大的行政权力支持企业的发展,支持项目要素的跨区域布局和流动;其次,****间还要主动跨区域协商,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对话平台,要有一个协调机制,因为很多事情是企业解决不了的,需要****来帮助它们。
重庆商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产业分工的问题必然带来竞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金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应当鼓励竞争。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发展。拿成渝两地的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来说,两地共同发展,充分竞争,将大大激发两地和两大产业的活力,大家不就把蛋糕做大了吗?
重庆商报:****平台在协调重大项目和产业分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资源配置和流动更多要靠市场来推动,如何避免****机制和平台过多干预到市场层面?
王崇举: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市场在成渝经济区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市场最稀缺的东西在成渝经济区腹地均有,比如土地、劳动力、巨大内需市场等。这可是“杀手锏”,国内外资本向西部集聚,本质上看重的就是这些,而且批准成渝经济区就是国家有意引导这样的趋势,天时地利都具备了。****要做的就是不随意拆台和干预。
重庆商报:如何做才算不随意拆台和干预,能举例说明吗?
王崇举:比如说,重庆有个汽车厂,它找零配件,如果成都一企业生产的质量好、价格便宜,加上物流成本也很划算,就绝对会买成都的。这时,****不能因为想着扶持本地企业,给一定优惠降低其供应成本,把原本要成的事搅黄了。
我要说的是,川渝在产业链条上分工协作,在民间已经有很多了,****应当引导这样的趋势。
破中部塌陷 打造内地昆山苏州
重庆商报:目前,成渝经济区有一个明显特点,两核很大,中间地段比较弱势。经济学界也有一种观点,“中部塌陷”变为中部崛起之日,就是成渝经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增长极之时。如果新的机制平台建立,行政壁垒打破了,渝蓉两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区如何利用机遇?
王金祥:我注意到目前有一个很好趋势,就是两城市毗邻地区间的相互融合,比如广安提出“小车跑成都、大车跑重庆”的做法。我认为,成渝经济区的腹地大有可为,正如京津走廊上的廊坊,就通过准确定位、积极接受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成为京津后花园,成为环渤海经济的一条纽带。
王崇举:壁垒一旦打破,市场经济的多赢机制就能充分展示。以和成渝经济区很相似的长三角(都是跨省市协作建设的经济区)为例,在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它的产业本身也有不断外溢的需要,这时,昆山和苏州就很巧妙的在旁边建立了两个工业园区,既吸纳了台湾和新加坡的资本,同时又吸纳了上海的人才和资本技术的转移。现在,昆山和苏州都堪称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典范。
我认为,位于渝蓉之间的区市县,一旦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就完全可以改变“中部塌陷”的尴尬,成为成渝经济区的昆山和苏州。
加强区域考核 环境是重要一环
重庆商报:在推进《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王金祥:应该说成渝经济区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但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既要川渝两家携手积极行动,也需要科学的态度。但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发展和自然发展规律,不走过去出现过的一些弯路。
重庆商报:你所指的弯路是什么?如何规避?
王金祥:急功近利,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过去可是有惨痛教训的,就拿长三角的开发来说,我有亲身体会。我家在江苏的太湖边上,小时候我经常到湖里游泳,但后来长三角的开发使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别说游泳,连脚都不敢放下去。虽然现在治理好了,但却付出了成倍的代价。其实,包括苏南等其他地方在开发中,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
我要说的是,成渝经济区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保障区,更不能对前人的教训视而不见。同时,在区域发展和官员的考核指挥棒上,也要把环境作为最重要的一环。
重庆商报:成渝经济区启动建设之年恰好是西部开发新十年的开端,你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成渝经济区和整个西部关照会有何趋势?
王金祥:对于成渝经济区,****并没有给太多的具体政策,所以,在推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等,要去闯。比如利用好《规划》中“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这一定位,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利用好《规划》中“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这一定位,探索内发展的新动力。
另外,不要担心****削弱对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因为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持续改善。
本版稿件由记者 胡顺涛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