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报告》,指出川渝产业应在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的配套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进行合作,实施以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布局均衡化。 产业既有错位又有共性 报告认为,目前川渝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似,都是从初期发展农业开始,逐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从产业布局来看,近年来川渝两地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都有所降低,第二、三产业则发展迅速,尤其是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两地都取得不错的发展势头。”重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丰伦认为,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为一般制造业、重化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业为中心的服务业,目前川渝两地在这些产业层次中既有错位也有共性,已经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 产业转移带来机遇 《报告》称,尽管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迅速,但两地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较少、规模偏小。 对此,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表示,东部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川渝不能只一味引进低端产业。他表示,比如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因此川渝两地需要充分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来提升人力资本,争取承接沿海地区金融产业转移,推动本地资本市场发展。 差异化发展中寻合作 川渝两地如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建议,两地产业要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区域经济整体优化,需从以下方面开展合作: 培育协作型产业链:四川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特色,而重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为主,两地合作可建立互补的装备制造业格局,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携手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四川的整机生产优势明显,而重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为航天航空工业零部件配套奠定了基础,两地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可提高航空航天工业发展进度。 医药制造业产销一体化:四川省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突出,而重庆医药制造业的销售渠道更加广泛,两地合作可使川渝医药制造业实现产销一体化。 实施以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增强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圈对周边地区的技术扩散度。 (记者 杨永芹 夏元) |
匿名[27.41.3.*] (2013/3/17 20:50:42) |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