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刘书蜀
多年前被媒体炮轰的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热,昨日再成热点,这次是由千年古都西安引发的。 据报道,从今年起,西安计划10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一项课题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 “国际化大都市”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必定是具有超群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与全球或绝大多数国家有密切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有全球影响力,在国际舞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这个意义来说,北京、上海、香港已在发挥这一功能了,但严格意义上都没有实现。所以近期北京提出了构建“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到2050年左右才可完成;而上海,《人民日报》2007年也提出了“上海距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究竟有多远”的探索性文章。 “国际大都市”对于北京、上海都还只是梦,对于城市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就更是海市蜃楼了。何况,从现有国际化大都市数量来看,一个国家不可能也没必要有那么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且国际大都市都有长期的发展历程,并非凭借主观愿望“10年时间初步建成”。 早在2005年,中国就有183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更多的是地级市,引发“全国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热”。当时舆论哗然,批评不断。 虽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开放发达,****、官员也不例外,但贪大求洋、浮躁地建国际大都市,难说和形象工程、政绩情结无关,核心是利益在作怪。 而作为早在唐朝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此次欲重铸辉煌,似乎情有可原。但关键是,西安真能做到吗? 仅从经济影响和辐射力来说,2009年西安市GDP仅2719.1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并不靠前(就是陕西省,GDP总量也只有8000多亿元,较很多省份差),更不用说与北京的万亿相比。而且西安人民也谈不上富裕,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比全国平均数据略好。以如此的经济实力,对周边的带动就有限,更何谈影响全球? 而且从西安的课题目标来说,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必备指标和时间表,反而是“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成为指标。认繁体字、说英语和建国际大都市之间到底有无关系、关系多大,本身就值得商榷,而脱离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大谈“认繁体字、说英语”,更是片面,无异于空中建楼阁。 所以,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实质是城市功能的定位问题。定位正确,就会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则会步入歧途。盲目贪大的规划暴露出城市规划体制上的弊病,一窝蜂的“国际化”造城运动,只会给城市建设带来致命伤。 《人民日报》多年前就批评过“全国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热”,称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城市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完全没必要拼命往“国际化”上硬傍。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把城市建设得富有特色,让市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要比盲目追求虚无缥缈的国际化大都市有意义得多。 如果西安提出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只是借以加大城市发展、重视民生,这可以理解;但如果将其付诸规划,就有点运动式、大跃进甚至闭门造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