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路径 “西三角”应大开放对接世界产业转移 昨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预测,未来十年,在产业发展方面,西部多数地区将会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常规路径。但对于川陕渝“西三角”地区来讲,应以大开放直接对接世界产业转移,走低碳发展道路。 范剑平说,西部多数地区将会走梯度发展的常规路径,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而西部资源富集的地区,则应优先发展、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的产业,促进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加工业等密集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但作为西部地区最发达的“西三角”,既不适合以梯度转移为主,也不能走资源密集地区的路子。范剑平认为,“西三角”的产业水平在某些领域可以和东部地区一争高下,“以‘西三角’现有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富地。” “整个‘西三角’地区,未来应该通过大开放、大协同和先进的物流体系,成为中国新的产业制高点。”范剑平说,“西三角”不应该满足于常规的产业转移,应以大开放直接对接世界产业转移。 新的产业制高点,包括成为中国先进的航天航空设计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的军工基地、新能源新产业等制造基地。范剑平认为,“西三角”还是西部旅游的黄金区域和交通集散枢纽,同时,还被定位为中国未来金融产业的新高地。要实现这些目标,三个城市圈必须通过大协同来解决个别城市圈产业辐射过小的问题。 “‘西三角’在打造产业新高地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高起点。”范剑平认为,“西三角”要选择低碳产业、服务产业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实现低碳式的产业发展道路。” (记者 何清平) 昨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在论及“大关中与西三角经济区构建”时透露,不少全国最先进的产业不在珠三角,不在长三角,不在环渤海,而在“西三角”。 张宝通说,关中和成渝地区是国家版图中心,离沿海、沿边很远,是最安全的地区,因此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内地建设和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十一五”时期是国家重点建设期,在陕西布局的重点工程就有24项,是全国最多的省之一,同时四川、重庆也承担了很多重要建设项目。 他就此认为,整合大关中和成渝地区,构建“西三角”,一方面要建设沟通两大战略高地的快速通道,健全整合两大区域的交通网络,另外要搞好大关中和成渝的产业对接。为此,一定要突破两大传统区域的既有产业体系,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推进两大战略高地强强联合。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两大区域优势互补,把“西三角”的产业优势做强做大,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重振当年雄风。 (记者 戴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