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如果用笔连接重庆、成都、西安,一个等边三角形立刻跃然纸上,且正好位于我国版图的中心区域,承上启下,承东启西,对整个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的“西三角”。 如今,“西三角”的概念已由民间走向官方,且正由川陕渝三地****全力推进。 “西三角”能否梦想照进现实?目前还存在哪些障碍?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日前,记者在西安专访了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 过去“打基础”今朝“求突破” 记者:在您看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区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 吴刚:从深化西部大开发角度讲,“西三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有十载,已从过去的“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需要在区域发展上谋划新的“亮点”,探索更高层面的竞合。 现在的西部,尽管不少城市演绎出各自的精彩,但这几年东西部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就目前重庆、成都、西安三地而言,尚没有一个城市能真正承担起龙头老大的作用。 但如果把这三个中心城市连起来,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核心腹地,五指握成拳,形成一个“西三角”,西部发展就有了“龙头”,可辐射带动整个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记者:西部幅员辽阔,“西三角”的带动作用有多大?“龙头”昂得起来吗? 吴刚:“西三角”囊括了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按照三省市******共同研究形成的《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西三角”经济区包括了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61个城市,虽然幅员面积只占西部地区的5.4%,人口却占到全国的10.6%,西部地区的38.4%。2008年GDP总量占全国的7.1%,占西部地区的36.9%。 据初步分析,到2015年,61城市GDP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45%左右,占全国比重达到10%左右,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将共同支撑全国55%左右的经济总量。如果“西三角”成功构建,将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的收官之作。 区域要从“单干”到“抱团” 记者: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吴刚:科学构建“西三角”,目前仅仅是一个开端,三省市需要共同克服的还有许多障碍,任务很艰巨。 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每年,****对各省市的GDP都要进行分块考核,而不会将“西三角”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核。川陕渝三省市之间,就必然存在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如东部地区要转移一个大项目到西部,三地可能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因此,体制机制问题,是三地跨区合作最大的障碍。“一句话,要从过去三地‘单干’走向‘抱团’!” 其次是产业对接问题。从目前的产业布局看,三省市产业趋同性比较严重。如装备制造业,重庆很强,西安也不弱;高新技术,重庆、成都、西安都在大力发展;如“打造金融中心”,三地的发展规划中都提到了这样的字眼。如何加强产业对接,形成互补而不是竞争关系,是产业布局方面需要跨越的障碍。 三是交通问题。川陕渝三地虽然接壤,但由于秦岭天然地将南北分割,成都、重庆到西安的交通“瓶颈”目前尚未打通,以至于物流成本太高。这不仅减少了西南与西北的往来,也给产业对接造成障碍。 四是国家层面的认可,这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西三角”概念能够成为现实的关键一步。但并不是说国家没批,三省市就只能干等。正因为有困难,才应该主动推进、着力打造。 探索区域合作****主导模式 记者: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苏南、温州等模式就各有不同,“西三角”经济区应选择怎样的合作模式? 吴刚:沿海地区的区域合作,主要是市场的力量为主导,但目前的“西三角”应该是****唱“主角”,从而引导市场要素的流动。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跨区、跨界合作的“西三角”更具有示范意义,三省市应共同探索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径,为全国区域合作提供一种更科学的新模式。 记者:这是一种怎样的新模式? 吴刚:一种以“大同”、“大融合”的精神构建的区域一体化格局。 现在各省市的竞争,其实就是在现有体制下的利益之争。未来的“西三角”应努力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比如税收,企业异地投资,实行税收部分返还给原籍所在地。今后,如果有陕西的企业打算迁到四川或重庆,陕西省不是阻拦,而是鼓励。由此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动,共同做大“西三角”市场。 比如户籍制度。现在,异地户口在子女读书、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都存在障碍。三地可携手在“西三角”区域内打破这种障碍,使人才流动畅通无阻。到那时,我们都是“西三角市民”,在哪个城市生活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 打破行政区划实施“飞地”战略 记者:这样的未来确实让人期盼,但感觉这又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梦想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吴刚: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鉴于“西三角”的重要性,应该建议由国家西部开发办牵头,陕西、重庆、四川三地****、骨干企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组织一个部地协调机构,有序指导,科学构建“西三角”。 在产业方面,虽然三地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但细分会发现,其实有很多错位,互补性很强。如军工、装备制造领域,重庆的长项是小汽车、摩托车、机床等,而陕西是重型车、大飞机;陕西缺水,而重庆水资源丰富;重庆缺煤,而陕西的煤炭资源充足。这些都是可以互补的。 因此,三地可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建设优势产业工业园,实施“飞地”战略。所谓“飞地”经济,是指双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产业基地,通过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这样一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整合资源,做大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三地还不妨打造一个“西三角经济区贸洽会”,作为“西三角”的载体和平台,三地轮流办,每年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