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教育互助行动暨巴蜀小学“学科+”成果深化推广走进忠县实验小学校交流活动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巴蜀小学国家级特等奖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牵手忠县实验小学,辐射忠县全部小学至渝东北片区更多学校和师生。
大会现场。
忠县教委副主任易坤权致开幕辞。
忠县教委副主任易坤权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巴蜀小学牵手忠县实验小学,让“学科+”的优秀教学成果惠及更多学校、教师和学生,聚焦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展示了名校风采,更展现名校担当——为涌现好老师尽智竭力。巴蜀好老师从发现教学问题中提升教学智慧,用专业的行为反思教师职业生涯迸发魅力。希望与会教师们,在巴蜀“学科+”****进,抓住与巴蜀互助同行良机。
忠县实验小学特色课程展示。
忠县实验小学校长杜玉莲致辞。
忠县实验小学校长杜玉莲,与部分孩子展示了特色课程“校长90秒”——每天中午全校孩子静心群文阅读40分钟结束后,准时用“90秒”时间给全校孩子分享不同的话题。并通过短片回顾了与巴蜀小学十余载结缘经历,感谢多年来巴蜀小学给予忠县实验小学的教育帮扶。杜玉莲表示,行胜于言,质胜于华,教育是一种迷恋人的事业,好的教育应该是森林的样子,让我们始终记得我们理想最初的模样,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紧紧跟随,孩子们也会借着你的光走出迷茫。“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共同体,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共同体,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学科教学的融合,能更好的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名校引领作用,实现优质的教育共享,促进所有教师、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成立仪式。
巴蜀小学陈怡、唐先俊、张晓琼、李晓薇、刘懿、李启琼、李德勇、李科、董成武等志愿者,与牵手学校教师一对一结对,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教育互助机制。相关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一起上台签字,共同见证了巴蜀小学“学科+”成果推广应用“学习共同体”的成立。
“学科+”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回到本来面向未来
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校长陈怡讲话。
活动中,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校长陈怡详细介绍了“学科+”成果——(《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获奖成果和“学科+”成果奖之后巴蜀的思考与行动。强调巴蜀小学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老师们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与新课程同成长。始终坚持回到本来去面向未来,把战略优势、理念价值、思想方法等,转化为操作系统和真实行动,让“儿童立场”和“做的哲学”,生长起一所学校文化的力量,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回归儿童完整生活,实现“师生共创”,特别是“学生创新”的真正突破。回到本来,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巴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坊唐先俊老师作讲座。
巴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坊唐先俊老师作主题讲座《语文学科两课四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探索》,诠释了“两课四环”“教·学”工作坊、“教•学小助手”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数学教·学”工作坊张晓琼老师。
“数学教·学”工作坊张晓琼老师作了主题讲座《智慧教·自主学》,带大家认识了课程综合化教学的新形态——“教·学工作坊”,讲解指导教师智慧教的策略与资源建设,指导学生自主学的策略与资源建设,利用“教·学小助手”聚焦教师真实需要的品质课堂。
巴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坊刘懿老师带来四年级课例展示。
巴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坊李晓薇老师带来五年级课例展示。
接着,巴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坊刘懿老师带来四年级课例展示《蟋蟀的住宅》,“数学教·学”工作坊李晓薇老师带来五年级课例展示《图形的运动(三)旋转》,两节课真实呈现了线上线下“两种课堂”,和预习指导微课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线下真实课堂学习、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评价等“四个环节”融合教学模式。让儿童以工作的方式和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更进一步奠定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预习指导课、微课、学习工资源包、教学小助手,师生五共创等,涵盖了“学科+”成果的大部分内容,并运用了“学科+”研究成果于课堂中,发挥赋能作用,与国家部编教材契合,很接地气。
忠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黎娟讲话。
忠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周府进行课例点评。
忠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黎娟评课时感慨地说,“未来已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让我们一起追随巴蜀脚步,学以致用。”忠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周府评课时感言道,巴蜀小学的“学科+”成果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喜欢,学生真会学,学生真学会。
下午,片区互助“学习共同体”学校工作会在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校长陈怡主持下召开。会上,各“学习共同体”学校负责人分别交流了学校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