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重庆市徐悲鸿中学一直努力构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双基”育人重点和“双创”育人关键,打造精品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高分高能”学生,助推学校向“高质量、有品质、智能化、有特色”的优质初中名校迈进。
聚焦“双基”“双创”育人内涵
徐悲鸿中学校长黄先进介绍课程建设情况。
学生成长过程中,哪次考试最重要?初中学生分化严重,那么分化的实质是什么?优质高中、顶尖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徐悲鸿中学校长黄先进认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要把握住育人的重点和关键。重点在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关键则在于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黄先进坦言:“现在的考题很灵活,不再是以前根据模板公式就能答题的时代了,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的思维才能在考试中有好的发挥。”
由此,徐悲鸿中学聚焦“双基”“双创”,深挖“双基”“双创”内涵,以问题导向制定培养方案,把“为学而教”作为教学理念,以高阶思维引领教与学方式的优化,打造进步课堂,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培育科学素养为载体,整合STEM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育有潜力的“高分高能”学生。
整合高端资源 联合打造精品课程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联合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实践项目签约仪式。
为实现教育共赢,培养优质的创新型人才,2020年10月,重庆市徐悲鸿中学和重庆大学科技部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重庆市重报大数据研究院正式签约,推进协同育人,发挥三方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规划如何落实实施?课程是重要的载体。
本学期,学校与重庆大学科技部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开设精品课程《绿色校园建设从我做起》,通过“科学+创新”的办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黄先进介绍,《绿色校园建设从我做起》是一门综合课程,每周一节,融合了地理、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程特邀重庆大学科技部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高效建筑研究所所长李楠教授为讲师。借力高端资源,开启重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拓宽学习维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如今,《绿色校园建设从我做起》课程成为了徐中学生喜爱的选修课。课堂上,李楠教授以学校的雨水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管的分布,雨水是否可收集,收集后有什么用途等有关联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楠教授为同学们上课。
“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李楠教授说,整个过程会用到多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广泛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
此外,李楠教授表示,未来的竞争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思维能力也要跟上。联合培养项目通过精品课程落实实施,能帮助学生在思维和科学素养上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未来。
校长黄先进表示,科学素养是培养“双创”的载体,是“高分高能”的关键,《绿色校园建设从我做起》课程则是科学素养的具体实施。他认为,这门课程更契合改革后的初中教育,而且它能更好地衔接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影响学生的大学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 打造初中教育的“徐中样本”
随着课程的顺利开展,徐中的改革措施渐入佳境。为不断完善课程,学校将每一次课进行了录像,课后及时复盘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商榷后续发展方向。
“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这才是成功的教育。”黄先进表示,过去的教育和考试都是从书本到书本,而现在是从书本到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知识。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最终实现育人目的。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徐中还将在合作项目基础上,创新双课程(学科课程+科学创新课程)+双导师(重庆大学教授与重报大数据研究院专家)+双班主任(徐中市区优秀班主任与STEM教育种子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双教师(徐中市区骨干教师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的培养范式,为学生“高分高能”提供可能。
黄先进表示,希望下好“精品课程”这步“先手棋”,总结提炼阶段性成果,形成重庆市有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徐中经验”,打造初中教育的“徐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