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此次修复工程包括禹王宫、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三座古建筑修复,移民博物馆古遗址的复建以及仿古新建的商务接待中心三部分,修复总面积达76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之一:禹王宫
雄踞于长江边的古建筑群。
齐安公所内的仿真蜡像群雕
布局:再现历史
湖广会馆总的来说是一个乡土文化的体现,人们在那里联络同乡友谊,维护同乡利益。而且,它也是“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实物资料。
在修复好的会馆中,人们可以看到3个200多年前的场景重现。其一是联嘉会主题场景复原,表现同乡秋举及第,众乡亲前来朝贺的场景。其二是笃乡情主题场景复原,人们在会馆内听乡音、乡乐,叙乡情。其三就是襄义举主题场景复原,展现为同籍乡亲提供帮助,为流落的乡亲赈钱、赈米的情景。通过这三个场景就很直观地看出,湖广会馆是当时的信息中心、交流情感的场所以及救助处所。
而明清时期,重庆便利的水运交通,使其成为长江上游的商业重镇,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进入重庆市场,尤其是两广、两湖和山西、陕西、福建、江西等省的商人,争相来重庆经商设庄,建立会馆。当时,舟楫如麻,万商云集,商务活动几乎都是在会馆谈成的,因此湖广会馆还是明清时期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
文物:移民文化
在修复好的湖广会馆中,有一个移民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文物征集小组从各地收集来的200多件代表性文物。可是说,这是全国第一家民俗类的专题博物馆。
这些文物包括多种教育书籍、川剧剧本、织布机、各种农具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儿时保留的模糊记忆,或者是父辈们日常所用的用具。只要能体现这200多年来的移民历史,无论是饮食、语言、建筑、戏剧等各方面的实物资料均属于所收集的文物范围。移民博物馆就如同一个明清时代的普通人家,用当时的衣架、床榻、鸡公车以及记载家族史的家谱等生产、生活用具,向后人讲述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平民的博物馆,反映普通百姓从各地移民到本地后的生活与商业活动。而一些太大的物件,如水缸、神龛以及马车将放置在湖广会馆的其他地方供人们参观。
建筑:明清风格
无论是风火墙、翘檐,还是回廊、额枋,湖广会馆的每一处细节都显示出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
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飞檐
湖广会馆内有4个古朴典雅的戏台。禹王宫两个,一大一小,其偏殿的戏台是保存最为完好的。齐安公所内是一楼一底的戏楼。广东公所内,戏楼成为整个建筑的中心,该戏台面宽约9米、进深约8米,这是会馆现存4个戏台中最大的一个。
会馆最有特色的是古建筑上的雕刻。这些雕刻的题材主要来自于《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整个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整个会馆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其中,黑色为土漆,猪肝红也为土漆调成,而黄色是贴金。
特别提示
在湖广会馆对外开放之时,一条新的展示重庆历史文化风采的旅游交通专线将同时启用。
路线:菜园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洪崖洞传统风俗风貌区———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湖广会馆。
背景资料
浩浩荡荡的“湖广填四川”是清初由****组织的以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为主的向川渝地区的移民运动。目前不仅重庆居民,而且包括四川省在内的80%以上居民,都是移民的后裔。重庆历史上屡经战乱、社会动荡和灾害,经历了6次大移民。
各地移民在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逐步建立了以原籍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乡组织——会馆。根据各地史志粗略统计,清代重庆地区约有会馆390处。重庆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四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距今已有250年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会馆仍需“寻根”
湖广会馆到底建于何时?由何人发起建设?湖广会馆自身的历史后人知道多少?对此,长期从事湖广会馆历史研究的市文化局文物处专家吴涛表示,这些问题仍不明朗,湖广会馆仍需“寻根”。
1761年《巴县志·寺庙》记载:“禹王宫,在东水门内,即湖广会馆”。这说明在乾隆年间已存在该馆。根据会馆建筑梁上题字(至今仍存),清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均有重修、扩修。但对于会馆最初的修建时间以及最初的发起人,在湖广会馆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北京等地的湖广会馆则有准确的修建时间和发起人记载。
吴涛等专家均表示,湖广会馆的初建年代应该在康熙年间。但由于会馆属于民间建筑,资料记载本来就不多,加之当时人们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不够重视,一些资料也没有得到很好保存。不过吴涛表示,我市历史界人士和他本人都正在努力收集资料,争取找出湖广会馆的“根”。
古建筑三防高招
防火:通过使用防火涂料、防火墙、消防栓等,保证木结构建筑的防火安全。目前,消防总队已经多次检查、演练,基本保证万无一失。万一发生火灾,也能通过紧急疏散通道等应急措施,保证古建筑安全。
防虫:为了防止白蚁等虫害,修复时采取了很多措施,用喷、撒、埋、浸等方式,把药物进行处理。另外,为防患于未然,还对所有建筑死角进行跟踪式防治,即在修复建设的同时随即放置药物。
防雷:为了防雷击,在建筑的墙上、屋脊上,都安装了明装防雷带,并且通过对周边环境研究,对安装位置、高度等进行了科学、准确的测试。 (本组稿件由记者夏帆 康延芳采写 图片由记者 吴子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