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在两个月前还只是川陕渝联手发展的设想,在13日开幕的渝洽会上,它被推向了“实作”层面。 渝洽会开幕当天,“四川重点产业投资项目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推介会”举行,四川借门庭若市的人气抛出546个重点产业项目,其中37个项目现场签约找到“婆家”。这些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2.1亿元,所有投资者都是重庆企业。 同时,陕西省也组织了由****官员带队、企业参会的大型代表团,前来揽金。 而重庆在做的事情,是积极“搭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抛出大胆设想———将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西部川陕渝金三角”。 次日,“西三角”第一次大规模见诸报端。今年7月,三地******将形成具体工作方案,三省市****也将在9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委托国家******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 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极” “谋划中的‘西三角’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包含43个城市,2007年GDP总量占全国的6.3%。”市******主任杨庆育分析道,2007年长三角经济区GDP总量占全国的23%、珠三角经济区占10%,环渤海经济区占9%。因此,从经济总量看,“西三角”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极”。 “西三角”成为“第四极”隐含着重要的基础条件———已经在编制规划的成渝经济区。 “四川和重庆地缘相邻、经济相融,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四川代表团团长、副省长黄小祥在推介会上表示,成渝地区拥有西部地区28%的人口和超过30%的GDP产出,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 两地的企业在这方面早有密切的联姻。重庆恒昌机械有限公司代表吕立章说,此次渝洽会上签约的项目中,就有公司在广安岳池投资的汽摩基地。事实上,在四川的广安、达州一带聚集着很多为重庆汽摩产业配套的企业,堪称重庆工业的“后花园”。 与此前的成渝经济区相比,“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其重点城市重庆、成都和西安之间的距离为“1小时航空经济半径”,并且资源富集,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三座城市都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的“重点区域”。 “西三角”在竞合中协调发展 从优势资源开发的角度,“西三角”各自的特色资源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互补性”———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 “天然的经济联系是推动三地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陕西代表团一位官员表示,“此次参会是陕西来渝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为‘西三角’尽快浮出水面的实质性准备。” 参会的四川省招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重庆投资四川的到位资金总额为354.55亿元,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而陕西投资四川的实际到位资金目前排在第16位。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成渝联系相对紧密是多年的发展基础所致,而西安城市群要与成渝经济区合作,西咸一体化要尽快实现,让整个关中经济带活跃起来,才能凸显优势。 杨庆育说,“西三角”对于重庆,可以扩展经济纵深,实现产业升级,借势将以万州为核心的渝东北“一翼”推入发展快车道;对四川而言,能够打通北大门;对于陕西,可解决西安南下的交通问题,从而为陕北的能源、关中的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