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频道9月24日电(邓婷)重庆建城3000余年,定名800余年,历史悠久,今天的我们如何保护历史的传承?重庆市规划局启动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市民规划讲堂”活动今天迎来了最后一场,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的主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总工方钱江梳理了重庆的历史文脉,让市民充分了解重庆独特的风貌传承。
方钱江介绍道,重庆历史上著名的筑成行动共有四次:一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在朝天门和江北嘴附近修筑土城;二是三国时期(公元226年)蜀汉李严父子筑城;三是南宋(公元1240年)彭大雅在重庆筑城,城池西移北拓至今天的较场口、临江门一带,扩大近两倍;四是明初(公元1371年)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应“九宫八卦”风水之象,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
方钱江讲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庆主城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脉络以及与之呼应的传统风貌。为了传承重庆历史文脉,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通过回顾重庆历史,厘清城市文脉,提炼风貌特征,挖掘历史资源,提炼了“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传统风貌特征,确定28个传统风貌片区、412个重要传统风貌遗存以及52个重要文献可考历史记忆点,明确了重庆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资源及保护体系。
据悉,为了保护这些传统风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规划》提出划区保护、分级分类保护、设立标识或择地恢复、实行容积率转移机制等保护措施。
同时,《规划》提出三方面的利用路径:一是维护传统风貌资源的文化价值,展现传统文化景观,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名城文化品位;二是挖掘传统风貌资源的功能价值,呼应历史文化意义,注入现代服务业态,促进资源活态利用;三是彰显传统风貌资源的旅游价值,策划都市旅游题材,支撑都市旅游内涵,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下一步将制定出台《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建设行为,统筹考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科学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钱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