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交易市场人来人往 记者 欧阳祖兵 摄
编者按:今年初本报财富周刊推出《财富人物》版以来,均以单个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群体财富人物系列报道——“第三代”财富人物。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企业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粗放阶段,九十年代的大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到突破和跨越的升级发展阶段。我们将通过这组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现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重庆“第三代”财富人物。
朝天门新一代商人善于学习,全球取经,谋求整合,重视策划,是最有希望突破的一代。群体财富人物系列报道以他们作为首期推出。
个案①
尝试沿海“前店后厂”模式
范强最近特忙。作为朝天门商会的副会长,一大堆事情他得做。但更多的忙来自他的“折腾”——准备联合几个人一起办一个服装厂,从做服装贸易转向服装加工。“缩短了进货半径,减少物流成本,利润有望翻番”,范强的调查表明。
3000元起家朝天门练摊
范是一个健谈的人,1996年前后,20多岁的范强觉得上班不对味。“辛苦,找不到钱,听别人说在朝天门摆摊能找钱。”回忆起当初创业,范强道出一个简单的原因。于是,范强找亲戚朋友借了3000多元,开始在朝天门“练摊”。“当时自己钱少,不够买门面,只有弄个小门面,租3个月,剩下的钱就托熟人进服装。”范强说,1000元能拿到2000元的货。“那个时候生意好,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在附近其他商家处临时调货,做三道贩子。”这样的做法透露出范强的精明,虽然自己赚得少了点,但转手就能赚钱,风险却比从广东进货的商人少许多。
沿海发现商机自办企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朝天门现在的竞争比以往激烈,如何让财富不缩水?这是范强从去年起思考的问题。“前不久,我去广东进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反思特别大。”范强说,当时发现一批服装特别好看,老板也介绍说比较畅销,但怎么看都觉得有些眼熟。中午吃饭的时候,广东的老板说漏嘴,原来这批货是广东老板从重庆进的。“重庆人能生产如此畅销的服装?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这顿饭,范强吃的不是滋味。“我自己还有广阔的销售渠道,为什么不自己做?”于是找几个人一合计,大家都认可。
范强只是朝天门办厂做服装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朝天门的个体户中,开始办服装厂的越来越多,例如朝天门服装加工协会的会长宋显阳以及刘建军等。“他们都做得很有气候了。”渝中区个私协副会长邱守雄说。
个案②
采用新技术成本降九成
在朝天门的商户中,杨建平或许并不出名。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新华路开的家电卖场一年营业收入却达到数千万元。到了世纪之交,杨建平放弃家电生意,在朝天门做起了画框买卖。
据悉,现在重庆主城区做画框的大概有100来家,仅朝天门一地,就有30多家。业内人士透露,杨现在的画框生意,在重庆算最大的几家。杨建平认为,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翻新快。“今天这个样式,明天那个样式,一定要赶上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为此,每年都要去国外好几次,花费占一年净收入的30%,这是我的研发成本。”以前,做一幅油画的画框,请人画幅油画的人工费是2000元以上,怎么也降不下来。一次去英国考察,他发现对方能把成本降到他的十分之一,细问之下,对方采用了一种新技术,让油画做成仿真油画。回来一试,效果很不错。
个案③
“打包团”合力推广渝派服装
在朝天门商户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团体——“打包团”。据了解,他们来自外地,又把朝天门生产的渝派服装卖到外地去。
在众多打包大户中,武汉的老刘、杭州批发商老马是最有名的。据朝天门商会透露,杭州批发商老马真名马卫明,他在2004年夏天进入朝天门,当年他就批发了近300万元的渝派服装。销售至山东、安徽、江西、上海、浙江等地区。马卫明认为,重庆服装性价比高,与广东货、甬货(宁波)相比,重庆女装特别时尚、前卫,做工到位,质量不仅不逊于外地,价格上还有20元左右的优势。“别小看每件20元的优势,如果一万件,大家就多了20万元的利润。”
市场现状
新一代商人“领衔”推动市场升级
朝天门正努力冲击全国前三强,这或许是朝天门第三代商人的心愿。据悉,该市场竞争力已跻身全国五强,而1993年在全国的排名是第19位。
邱守雄认为,短短15年,朝天门市场经营场地从8000平方米发展到5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从8000万元猛增至118亿元,年交易额增加125倍,其发展“裂变”速度之快全国罕见,市场竞争力跻身全国五强的背后,是其年销售额、对外来经销商吸引力、经营活跃程度等各项指标的迅速提高。
“朝天门市场有望进入全国前三甲。”范强认为,目前朝天门市场每天的客流量在30万人次以上,目前市场营业面积超过50多万平方米,有31个交易区、100余个交易厅、15000多个摊位;从统计数据看,目前交易额排名前三位的是:服装鞋帽类、针织纺织品类、小商品类,这三大类商品交易额占了七成多份额。其中,服装更是从原来的一半,上升到如今60%。该市场辐射面也从原来的三峡库区及云贵川陕藏等地,向江浙、广东沿海等地延伸。
专家意见
关键是提升“软实力”
朝天门第三代商人正努力推动朝天门发展,他们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昨日记者为此请教了本报创业引路专家团成员,他们认为文化和品牌是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摆在第三代朝天门商人面前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他们的“软实力”。”昨日,重庆市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分析,一份调查表明,朝天门市场经营户中有七成左右来自农村。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大专、中专学历的共占11%,高中学历的占43%,初中学历的占38%,小学学历的占8%。“虽然学历高低与经营好坏并无直接关系,但从长远看,学历高的******更能接受新事物,能更快地把握市场变革。”
“朝天门的商户不注意品牌要吃大亏。”西南商标事务所副所长陈晓葵说,目前直接进入朝天门市场的重庆商户超过4000户,但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缺乏品牌意识。“与沿海服装企业相比,渝派老板在擦亮“重庆造”品牌方面很“小家子”气。江浙老板运作企业,一年赚500万元,就敢舍得200万元请名模、投广告。“朝天门的一些服装企业,赚500万元,不一定舍得2000元申请一个商标。”记者 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