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退出两江四岸”不应只是经济上的考量 工业城市景观必将演变为生态城市景观。
■纵观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景观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可以看到它的发展主题经历了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田园景观演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可以判断,其发展主题必将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工业城市景观必将演变为生态城市景观。 ■编制“两江四岸”建设规划必须符合上述山水城市滨江区景观生态系统演替的客观规律。 重庆是一个特殊的景观生态系统,长江、嘉陵江横断川东平行岭谷,穿城而过。 数千年来,重庆城依山而建、沿江发展。因此,科学编制重庆市都市区“两江四岸”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好的规划来自好的策划,好的策划来自好的理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好的理念、好的策划和好的规划。 背景 人类文明建设迎来转折点 编制山水城市滨水区建设规划,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必须科学地确定城市滨江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把保持城市原有的特色和展示城市发展前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和历史文化,充分提取城市独特的“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元素,真正使城市滨水区规划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和北京大学联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们正面临人类文明建设的转折点,处于从工业文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人类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反映在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一个地区的发展主题和功能定位必然要顺应人类文明建设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自1993年以来,北京市实施“退二进三”城市发展战略,“要首钢还是要首都”几多争论,尘埃落定,300多家工厂迁出城,首钢落户河北曹妃店。 ———土地用途置换难道仅仅是“级差地租”的经济驱动? 答案是否定的。新时代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土地用途置换的强劲动力。 重庆 两江四岸角色正在转变 据重庆市城市土地用途转变驱动力调查,2006年全市发生城市土地用途转变266宗,总面积1142公顷,其中因环保搬迁和生态建设需用发生城市土地用途转变184宗,占总数的69.17%,面积746公顷,占总面积的65.32%。 纵观重庆市都市区“两江四岸” 景观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可以看到它的发展主题经历了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田园景观演变为城市景观,可以判断它的发展主题必将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工业城市景观必将演变为生态城市景观。 近年来,长江沿岸的重庆钢铁厂、长江电工厂,嘉陵江沿岸的民丰化工厂、重庆造纸厂等数十个工厂相继迁出两江沿岸,是历史的选择,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和山水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山水城市滨水区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金土地,而且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生命线。 编制重庆市都市区“两江四岸”建设规划必须洞察社会发展趋势,揭示山水城市滨江区景观生态系统演替的客观规律性,充分展示“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才有可能实现科学规划的目标。 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的某种变异 山水城市滨江区集结了丰富多彩的景观生态资源,是广大市民观光、休闲、健身的集结地,也是房地产开发的热土地。近年来,江景房受到热捧,两江沿岸地价房价大幅上涨。 据调查在过去两年里,重庆市都市区两江沿岸地价房价上涨幅度都在100%以上,不论是地方****还是开发商都从两江沿岸房地产开发中获得巨大收益。 在房地产开发巨额收益的驱动下,两江沿岸土地被大量圈占,各种楼盘小区密集分布,高楼大厦林立重叠,水岸线、山脊线、天际线残缺散乱,景观生态遭受蚕食破坏,作为公共空间的观光、休闲、健身场地不断减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此议论颇多并广为呼吁。 因此,编制山水城市滨江区“两江四岸”建设规划还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规划和优先安排市民观光休闲健身场等公共空间,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两江四岸” 景观生态建设成果。 破局 应扩大市民的有序参与 城市发展应当遵循“理性增长法则”(The Law of Smart Growth),即城市发展应尽可能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尽可能保持与周边地区的传统联系,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为市民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 山水城市滨江区的景观生态资源是全市人民共有的公共资源,编制山水城市滨江区“两江四岸”建设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严格控制滨江地带房地产开发,合理规划和优先安排景观生态健身场、休闲地等公共空间和地标建筑等公共设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两江四岸”景观生态建设成果。 总之,城市规划事关广大市民根本利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保障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市民有序****参与,充分反映广大市民的意愿和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