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3月13日是代表休息日,但这天上午,绵阳市****唐利民代表没有休息:整理参会材料,查阅有关产业转移的政策、情况,花了他很长时间。
唐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派出小分队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深入考察产业转移情况,这是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要做的一件大事。
在四川代表团的发言、建议中,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之一。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
内江市****刘成鸣代表在发言时说,**********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重点地区优先开发。因此他提出建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及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体制、机制、投入上给予西部更大支持。
达州市****罗强代表认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推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人均GDP接近和超过一万美元后,基础条件相对优越,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要素聚集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如果把有限的资本和人力资源过于在东部地区集中,东西部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就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向其他地区转移也是东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唐利民讲,去年他到江苏等地参观考察时了解到,巢湖、太湖、珠江等流域污染日趋严重,当地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当地****也在研究把哪些产业转出去、新发展什么产业。
罗强列出的一组数据更说明问题:近几年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津京冀地区持续出现“用工荒”,六成以上企业预计2008年人工成本平均增幅在10%以上。大量良田被占用,城市承载能力接近饱和,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福建流动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例达34%、26%、23%、20%和19%,大量劳动力异地迁移、流动,加大了人口管理综合成本,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需要加大。
东西部有差距,从东部转移到西部的企业有多大发展空间?
罗强等代表认为,发展空间巨大。他说,西部地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交通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占全国的87.6%、39.4%,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农村劳动力富余。丰富的资源优势,较低的物流成本,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遂宁市****胡昌升代表以事实证明:去年,区位优势并不十分突出的遂宁市,共承接从东部转移来的电子企业26家,已建成投产6家,给当地带来数百万元的税收。今年该市还将承接5家东部电子企业。
机遇在前,不去抢抓,将一无所获。讨论中,代表们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逐渐归结为两大重点:
一是建议实施国家引导战略。罗强建议,应成立国家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协调领导机构,统筹产业布局,落实鼓励性政策,拟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时间表,支持资本和人才向西部地区转移。
具体政策包括:实施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相对高附加值、限制发展一般附加值、不发展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同时,保障西部地区项目用地,降低开发成本;降低融资门槛,解决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在东部地区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农民工最低工资增长机制,让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分摊相应的社会管理成本,促使其转移和升级。
二是承接地要搭建好平台,以产业转移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档次。
“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搞无原则的拿来主义,什么都要,什么都接。”唐利民、胡昌升讲,如果不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发展规划,只求一时之利,必然会影响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
正是这样,绵阳市才将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作为主要承接内容。遂宁市将电子元器件生产作为主要承接内容,并组织人员赴厦门有针对性地招商,效果明显。唐利民认为,两地的思路和做法喻示着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之道:一定要用能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取舍标准。(川报集团特派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