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成都市区骡马市。蓝色隔离带将人民中路一分为三。钢筋切割声和混凝土搅拌声,顺着地面缝隙不断传出。从高处看,整齐的钢架结构如一个被放大的棋盘,支撑着地面与地下的距离。往下约17米,工人们挥汗如雨……
这里是成都地铁一号线骡马市站施工现场,一座完整的地铁站台将在10月成型。
这里也是2008年度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工地之一。2月19日,全省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透露:今年,全省计划总投资10363亿元,续建和新开工重大项目307项,其中本年度计划投资1599亿元,较2007年实际完成投资额将增长59.4%。
历时5个月的年度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终于尘埃落定。
这些重大项目,是如何筛选出来的?比之往年,今年重大项目的确定和推进有哪些不同?
5个月筛选
完成不简单的“加减法”
2008年于四川而言,重大项目之所以“重大”,不仅在于其投资额度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强,更因其扮演着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角色。
往年年度重大项目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从历时4年完成的“全省重大项目储备库”中选择;二是由各市州、省级有关部门及大型企业自主上报。
去年9月,2008年度重大项目筛选就提上日程。当月,在省****部署下,省******一纸通知旋即下发各地各部门,要求上报候选项目。一时间,位于省******3楼的项目管理处,电话铃声不断。短短一个月内,各地汇总的项目总数已超过1300个。
随后5个月的项目筛选过程,被形容成一次“令人头疼”的“加减法”:一方面,上报的上千个项目中,大多数难以迈过“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两大门槛;另一方面,前景好、效益高的项目却上报得不多。
2月27日,省****公布本年度重大项目安排计划的8天后,来自各市州的“重点项目建议计划报告”仍在陆续抵达省******。“今年项目争取特别难……”这样的感慨不是个别。
抬高门槛
项目总数由1300个缩减为462个
这次筛选的门槛有点高:有些项目,因采用落后工艺设备,没能通过节能评估,被拒之门外;有些项目,因不能达到招商引资资金目标,同样 “落榜”……
“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这是省委、省****对今年重大项目选择提出的要求。
早在项目上报同时,一批分别由三四人组成的 “先头部队”,悄然离开成都。目的地是全省21市(州)。这场历时近一个月、旨在了解全省项目建设概况的调研,最终被写成《四川省2008年重点项目计划编制指导意见》,于10月出炉。不足5页的“意见”中,“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词汇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反复出现。
2008年2月5日,省****再度下发通知,对新开工项目管理予以规范,除了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完成节能评估审查外,新增两条限制措施:其一,必须已完成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其二,规划区内项目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办理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不仅如此,为了给四川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委**********、省长蒋巨峰三赴北京,争取****各部委对四川的支持。
副省长王宁3次研究项目建议,省****督办室参与督办……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项目总数由最初的1300个缩减为462个。
突出“高地”内涵
不按进度而按三类项目编制
对比发现,这些项目凸显对“高地”建设支撑作用。
最新版本的“2008年重大项目建议计划”在布局上,摈弃了去年按项目进度来划分的做法,而是按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项目这三类顺序编制。其中,重大产业项目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7大优势产业布局。
有关人士表示,如此布局,正是为了突出“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这一“高地”建设的内涵和任务,突出“一主、三化、三加强”的跨越发展路径,突出工业强省、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和民生及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