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滨江路将体现公共休闲、自然绿化、城市景观三大功能 我市最早的滨江路——渝中区嘉滨路,将启动形象设计和综合治理。市规划局昨日提出治理的初步规划思路,将增加绿化、建“亲水人行平台”,让渝中区嘉滨路满足公共休闲、自然绿化、城市景观三方面的功能。 欲变身“第四代”滨江路 1988年至1997年,渝中区建成了全市首条滨江路,即渝中区嘉滨路朝天门至牛角沱段,也被称为我市的“第一代”滨江路,仅有简单的防洪、交通功能。 如今,滨江路从“第一代”防洪、交通功能,“第二代”增设小型休闲空间为主,发展到“第三代”滨江路。“第三代”滨江路以南滨路为代表,已逐渐有了餐饮、休闲的功能。目前,主城区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滨江路共有10多条。滨江路的修建,提高了两江的防洪标准,并把边坡、危岩、码头等进行了整治,发挥着不小的交通功能,带动了沿江的开发。 “作为提升‘两江四岸’景观的重要内容,我市这条最早滨江路,形象也将得到改善”,市规划局相关人士透露,我市规划的滨江路已到“第四代”,以增加“亲水”空间的方式表现,嘉滨路的综合治理,也考虑了这个因素。 考虑三峡成库后水位变化 渝中区嘉滨路综合治理项目,是渝中半岛形象及民心工程项目,目前进入了规划设计阶段。 在规划设计的初步思路中,市规划局提出,将更注重“以人为本”及“自然生态”景观,以公共休闲、自然绿化、城市景观内容为主。在游人较多的地区着重设计,简化人流较少的一般地点设计,并同时满足防洪、行洪、护岸及航运等要求。 市规划局相关人士称,滨江路很多地段为高架桥,“亲水空间”遭到破坏。这次沿线大堤的设计,计划把滨江的特性利用起来,拟建一些亲水的人行平台,让大堤既有防洪需求,又可以作休闲步道。 此外,还计划在嘉滨路的适宜地段,增建绿化地块,主要是种植生长快、易养护的经济型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