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3年,主城区将由50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面对一个城市建设的新时代,重庆将如何发展,才能是一座宜居之城和特色之城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著名城市专家———连玉明、杨保军,他们都曾多次来渝调研考察,对重庆十分熟悉。
找差距
结构失衡,功能不完善
重庆日报:直辖10年来,重庆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和上海、北京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您认为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连玉明: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城市结构失衡。从空间布局上来讲,重庆不完全是城市,主城区面积太小,全市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城市化应是重庆发展的生命线。同时,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以休闲娱乐、消费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不是特别发达。但是,对于重庆来说,总****“314”总体部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大机遇。
杨保军:目前,重庆整个城市形象,还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城市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应按照国际化大都市来规划和建设,优先建设好主城区。城市形象搞好了,才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重庆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指在西部,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和全球中要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
塑特色
屋顶变花园
重庆日报:有外地朋友说,过去一提到重庆,就想到巴山蜀水、吊脚楼,充满了诗意,但现在特色有所减弱,到处是设置了栅栏的街道,过街天桥、立交桥,玻璃幕墙……它正在陷入“千城一面”的窠臼。
杨保军:个性缺失,是当前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使建筑材料、技术的运用趋于统一,客观上为“千城一面”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建设量大、速度快,大家静下心来琢磨的时间短,快餐式建设容易把以前的城市特色一点点给破坏掉。
主观上,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认识、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上的相对滞后,也导致城市建设的粗制滥造,主要表现在盲目攀比和盲目崇外上。
重庆日报:换句话说,“特色危机”必须引起城市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您认为重庆的城市特色应是什么?
连玉明:山地特色。独特的地形让重庆成为一座特别的城市,城市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建筑物错落有序,空间感、层次感极为丰富。
重庆日报:城市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性、惟一性。关键是,未来13年重庆主城将由50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才能保持城市的独特性?
连玉明:我以为,重庆应在规划和建设中多发扬原创精神,可根据山地的形态,引入斜坡式建筑、错层式建筑或者台阶式建筑;同时保护好自然景观,特别是沿江景观,江边建筑应限高。
杨保军:一个城市是否有特色,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看自然本底条件与城市建筑是否和谐。人工建筑是放在山水自然里的,尊重了自然,城市的特色就有了一半。很多城市有山,但山不一样,如果在城市规划设计上,不尊重自然,有山挖山,有水填水,再加上建筑技术趋同,城市特色势必将消失。
二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尊重人文。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像重庆吊脚楼等建筑形式,都是先天条件选择,并经过历史洗礼,作为一种城市记忆留存下来的,一律拆除它们就等于割断历史。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只要尊重了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特色就有了80%,此外的20%才是建造技术和设计本身。我们应鼓励在传统中提取精华创新,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具体到重庆,要保持大山大水的城市特色,应坚持“大密大疏”———把限制开发的、不适合开发或开发成本很高的地块保留,在适合开发的地块高密度开发,城市建筑布局应成团,一团建筑一团绿化。
重庆城市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景观丰富,立体感强,因此美化屋顶是一个课题。我建议****可以出台补贴政策,激励市民在屋顶种花养草,将所有城市屋顶变成“空中花园”,这样整座城市就会花草丛生,随着建筑的高低错落,构成城市的立体花卉景观特色。
说宜居 规划应最大限度便民 重庆日报:作为一座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如何在塑造城市特色的同时让生活更美好? 连玉明: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是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而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宜居城市”应是重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好的城市,首先必须是适合人居住的城市。衡量城市建设好坏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就是城市能否满足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生活需求,是否适合人居住。这里的宜居,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环境、安全环境、生活环境等多项内容的评价体系,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城市理念。 杨保军:在城市规划上,应从区域定位、道路辐射、城市设施等方面科学规划,尤其要对与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之处进行规划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便民。 重庆市民性格活泼、好动、开放,这就要求建设者们在城市设计、空间营造时,应充分考虑城市步行、绿地、综合交通、居住系统和城市阳台、通气走廊、视线长廊、亲水河岸等公共空间,为市民购物出行、休闲健身、观光旅游创造良好条件,使“老有所闲、壮有所归、幼有所乐”。 重庆日报:在重庆打造“宜居城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有哪些可供借鉴? 杨保军:首先,国外的大都市都有一个人口经验。人口不能无限增长,到一定阶段要实行分散战略;二是大城市的空间不能是单中心的,到一定阶段要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 重庆日报:受山水地势分割,重庆城市格局历来为“多中心组团式”。主城划分为5个片区、16个组团和6个独立功能区,由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构成的****商务区为城市中心,沙坪坝、观音桥、南坪、杨家坪、茶园和西永为城市副中心。您认为这样的布局如何? 杨保军:这种城市结构既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了因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是目前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但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发展也需注意一些问题。 深圳在特区外围规划布局了9个组团,但因外围副中心发育不良,功能、生活配套不完善,给城市中心带来了很大的交通压力。这就要求****应在一定阶段集中财力、物力,吸引更多的投资,有效培育城市副中心。 连玉明:我认为,这种城市格局并不一定能有效破解交通堵塞的“大城市病”。以后重庆主城城市人口将超1000万,就必须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城市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 谈交通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重庆日报:怎样才能有效解决重庆城市未来的交通问题? 连玉明:“交通堵塞病”潜伏期长,有的长达30年以上,一旦爆发后迅速嬗变为“城市管理综合征”,导致城市功能紊乱,引起城市管理混乱。这一点现在就应引起重庆高层决策者重视。鉴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公交更具现实性。 杨保军:重庆交通应借鉴香港的模式,以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为主。在公交优先战略里,须依靠轨道交通(地铁和轻轨)。以后在重庆这座城市里,50%—60%的人流应靠公共交通解决,而轨道交通将占公共交通一半比例,私家车只能作为辅助交通工具。 重庆轨道交通必须遵循“大密大疏”原则,在高密度开发区域设置站点,并用轨道交通串联起各个城市组团。同时须有交通政策配套,如新加坡针对中心区拥堵,就推出车伴政策,一人一车进城就要多交费,4个人同坐一车进城,费用就低得多。 |
访谈人物
连玉明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