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带头”:坚持能快就不要慢
成都远郊,邛崃市羊安镇,2007年GDP6.1亿元,比2004年增长96%;
近郊双流县,2007年GDP达276.4亿元,拿下县域经济“西部第一”;
中心城区锦江区,连续两年居全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一。
…………
远郊、近郊、中心城区同时发力,成都迈出更大的步子。然而,站在一个新高度向上望,坡还长;再往上攀,需要更多智慧和力气。
要坚持能快就不要慢。2007年12月17日,省委**********强调,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在全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天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成都要实现“两个率先”、“两个带动”领航全省,优势何在,潜力何在?
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成都市委****李春城提出,成都要做到带头落实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带头落实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带头落实“一主、三化、三加强”的重大部署等“五个带头”。成都加快发展迎来难得的大好机遇,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深化发展定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查找差距,发挥优势,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的根本方法
1月4日,成都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落实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宝贵基础和必然选择。
2003年,成都开始探索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其核心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近5年实践证明,“三个集中”成为成都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化”联动推进的基本方法。
“三个集中”环环相扣: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城镇聚集人气、创造商机,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2004年,成都将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2007年,工业集中度达到63.5%,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集中的效应是多赢。”1月12日,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相关负责人说。2007年,该园区实现一亩地年产值480万元、税收过100万元的“单位产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3亿元,比2002年增长19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
以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镇化。成都2006年上半年就业实名制调查显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1.42万人,占总量的89.3%;2007年,又实现10.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中心城区,建设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在郊县,推动农民向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集中;在远郊丘陵和山区,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截至2007年底,全市31万多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55.7%提高到63%。
以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汤营公司到去年收入400多万元,赢利90多万元。”1月初,邛崃羊安镇汤营社区党支部****胡桂全说,近80%的农户加入公司,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85%。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到2007年底,成都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75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从2002到2007年,成都农业增加值由140.19亿元增加到228亿元。
“三个集中”推动成都“四位一体”科学发展。2002到2007年,成都GDP保持年均13%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市GDP1663亿元,2007年达到3324亿元,5年时间GDP总量翻番。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9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16.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46倍和8.05倍。2002到2007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972元增加到14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77元增加到5400元,增幅分别为65%和60%。2007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一主、三化、三加强”的重大部署,为成都进一步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提供了重大机遇。
成都定下目标: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00亿元以上,人均4.8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6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人均8.2万元。
规划变革:“全域成都”跨越发展蓝图绘就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提出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
1月10日,四川省与铁道部签署加快铁路建设的部省纪要,将拟新建的6条铁路纳入全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调整方案,形成成都至贵阳等5城市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
“要科学制定规划。”省委**********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指出。
规划成为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布下的关键棋子。2003年以来,成都从最初的“城市规划”变革为“城乡规划”,又深化为“全域成都”规划,目前正按照省委新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完善。
2003年,成都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业布局规划也开始从无到有。全市被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目前,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全部完成,近郊分区规划、远郊总体规划及近远郊70%以上的控制性详规也已绘就,成都农村历史性地首次被规划覆盖。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现在回头看,成都“规划之变”是顺应发展规律的适时之举。
2007年7月,成都首提“全域成都”理念,把1.24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区来统筹发展,初步规划出“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发展格局。
然而,按照省委“更高起点”、“国际视野”的要求,成都规划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提出,对成都既是有力支持,也是更高要求。作为典型内陆城市,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是成都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月,成都通过《中西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规划建议纲要》和《加快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高物流服务国际化水平》等方案,并提出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四基地”的目标定位,深入谋划试验区建设。
成都将规划建设“中国中西部最大铁路、公路枢纽”,打造包括兰州通道,西安通道,西宁、格尔木战略性通道,拉萨战略性通道,昆明通道,重庆通道等“7条交通走廊“,并与上海出海口、北海出海口两条通江达海联运。随后,成都提出打造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的建议意见,计划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并建设中西部最大物流中心。一批高速公路和成渝2小时交通圈等项目也开始谋划……
蓝图已经绘就,成都重任在肩。记者 方野 王怀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