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蓝天,低头见清水,人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新鲜的空气。”12月4日,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对记者描绘着心中的“生态成都”。
继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之后,成都向更高目标迈进——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决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奋斗,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记者与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面对面,直击生态城市。
有望作为中心城市首批入围
近日,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出台,将用13年时间分三步走,打造“生态市”。按照初步规划,到2020年生态建设远期阶段完成时,成都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市拿到这一“金字招牌”。如果成都申报成功,将影响全国,具有标杆意义。
记者:“生态城市”意味着什么?
王文斌: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成都瞄准“生态城市”的目标,从执政理念上讲,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模式上讲,是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从社会发展上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的环境素质上看,是每个人爱护环境的自觉。一旦申报成功,将极大充实成都“最佳人居环境”内涵。
同时,由于成都是首批申报生态城市的中心城市,一旦达到目标,可能会影响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对某些标准的调整提供实践意义。
记者:相比此前的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有什么不同?
王文斌: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评分指标分三大版块共32个子项,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是一个综合体系,创模的指标体系分六个方面也是32个子项,但主要强调环境保护。而且在指标要求上,生态城市标准更高。比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这一项,模范城市要求一年310天达到优良,生态城市则要求330天。
私家车不是代步工具
每周星期五,王文斌都坐公交车上下班。“这是一个姿态,号召大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王文斌说。
盆地静风气候、机动车第四城……一年330天的空气优良天数,对于成都来说,尤其困难。
记者:如何还大家一个蓝天?
王文斌:首先,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农村推广沼气,对农村垃圾进行无公害化处理。调整产业结构,在今年12月31日前分三批关闭全市所有小水泥生产企业,目前已关闭27户,剩余17家也将于年底前销声匿迹。
其次,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摊率。目前启动的“三轨九路”建设将极大提高地铁轻轨的分摊率。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私家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休闲工具,倡导上下班坐公交,私家车用来休闲、旅游。
让每户农民都拥有“污水处理厂”
在锦江区,“五朵金花”万福村正在推广一种湿地治污模式———看上去只是一片绿草,但在绿地的“胃”里,却发生着看不见的反应,吞进去污水,吐出来清水。这有利于解决一些分散的农家乐和农户的治污难题。几年内,这种模式将推广到每一个农户。据悉,这在全国都是创举。
记者:因治水而闻名的成都再一次提出在水上做文章———喝上放心水,怎样实现?
王文斌:在水污染的治理上,成都一直下大力气。今年以来,围绕23项治水工作目标,全年共投入治理资金50.2亿元,新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79万吨/日。在今年年底,成都要实现污水设备县(区)全覆盖,这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在明、后年要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污水处理措施,从根上彻底斩断污染源。
同时,我们要把万福村的“生态治污”模式,在全市农村地区推广。现在锦江区的红砂村已有50户农家推行了这种新方法。生态治污主要利用植物湿地吸附污水中有害物质,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农业灌溉。它是一种生物治污新方法,投资少、效果好、实用性强,不但治理了污染,设施还美化了环境。在农村的污水治理上,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每家每户都有治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