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龙门山系生物多样、中部都江堰孕育天府蓉城、东部“绿肺”龙泉山吐纳氧气……这些地方对成都市民来说,绝不只是举家前往度假的胜地,它们同时也发挥着为成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记者昨日从市环保局获悉,《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已于日前出台,按照规划,我市将分三步走,确保在2020年建成“生态市”。其中还明确了成都的生态功能区划,并确定了重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重点保护区内将禁止开发建设。
我市建生态市三步骤
●2007年至2010年:将达成建设“生态市”的近期目标,此阶段成都将全面启动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建设等“细胞工程”。按时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并初具规模。
●2011年到2015年:达成建设“生态市”的中期目标,逐步完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建设,必须有80%的区(市)县达到生态县的要求。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完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形成积极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要求。
●2016年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人居环境适宜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四大生态功能区
供氧护水土 功能区管了
四大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地生态屏障结构性控制区,中部平原农业、都市经济区,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东部低山生态屏障结构性控制区。
在综合了地形地貌特征、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及城市发展方向等诸多因素后,四个一级功能区浮出水面:
西部山地生态屏障结构性控制区:包括龙门山和邛崃山两大山系。据《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人之一、成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芸介绍,该区域内包括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景山风景区、冰山漂砾地址遗迹自然保护区等8个三级区,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以及调节成都气候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部平原农业、都市经济区和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囊括了中心城区,承载了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任,位于该区域内的都江堰区水文调蓄与农业生态区还是我市自来水厂取水的重要来源。
东部低山生态屏障结构性控制区:“至于倚靠龙泉山的东部低山生态屏障结构性控制区,”杨芸说,“虽然在四大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小,但却像‘绿肺’一样随时为中心城区密集的人群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
优先开发区
城区人均绿地要达11平方米
优先开发区:以现有建成区为主的都市生活区,包括工业区、居民点以及城市其他功能区。
作为人类建成并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区域,优先开发区并不具备自我维持能力,同时在长期的人为干扰下,环境质量还有所下降。为改善优先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在今年年底,我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绿地率30%,同时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8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共绿地人均6平方米。为达到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1平方米的标准,缓解困扰都市生活区的“热岛效应”,我市将结合城区公园、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大型城市绿地、河岸绿化带、交通干道绿化带,并提高****机关、企业单位、居住小区内的绿地覆盖率。
重点保护区
禁止进一步开发建设
重点保护区:龙门山、龙泉山、邛崃山系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龙泉山丘陵土壤保持生态区,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水河自然保护区,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以青城山、都江堰、天台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丹景山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区。
据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处长冷宇祥介绍,以上区域都属于“三最”地区,即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最具生态敏感性、对成都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最需要加以重点管理和维护。但同时,这些区域环境系统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
《规划》中称,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等建设项目外,重点保护区内禁止进一步开发建设。在以上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至于已批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加强各项配套环保及绿化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已建合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
限制开发区
拒绝重污染、大能耗企业
限制开发区:都江堰水文调蓄农业区、东部丘陵土壤保持区、东部丘陵农业生态区、长丘山山地农林土壤保持生态区。
限制开发区与重点保护区相比,虽然环境系统稳定性稍好,但对外来干扰抵抗力弱,生态恢复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比较重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生态服务功能。该区域开发将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开发”的建设方针,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杜绝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企业在该区内落户。
限制开发区内基本农田占地较大,《规划》一方面规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另一方面规定控制农用地的建设开发占用,在不危及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开展适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