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上海浦东五号沟,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就坐落于此。在码头,静泊于此的雪龙号考察船夹在几艘小型船舶旁。昨日下午3点,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在这里壮行,由国家海洋局基地考察办公室党委****魏文良率领100多位我国各科学领域的精英明日将赴南极,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大气、空间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将深入南极内陆,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度夏科考站进行选址和环境评估工作。
A 现场
备科考物资水果蔬菜装上船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极地考察国内基地雪龙号停泊的码头,这个刚刚改造过的长167米、宽22.6米的雪龙号是一派忙碌景象。在码头岸上,一辆辆集装箱货车挨个停着,装卸工人站在甲板上大声喊着,并挥手示意缓放,雪龙号船上10多米高的两个粗大的吊臂发出轰鸣声,不停地见集装箱吊上船,从甲板中间敞开的空间放到下面的储藏层。一名装卸工人说,这项工作他们前两天就开始了,各种科考必需的物资正一一装上雪龙号。
“这些集装箱里装的都是这次科考的物资,吃的,穿的,还有用的科学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用材料,都要带去,毕竟要去好几个月呢!”一名科考队员说。
走进舱体体验“极地行车”
登上雪龙号,一个接一个的楼梯和走廊将记者带入水手间、船长室以及整船最核心的驾驶操作舱等。转过几道走廊,记者打开一道小铁门,惊讶地发现下面有个直立的足有十几米高的梯子通下去。“到下面去看雪龙号的宝贝吧!”走下梯子,看到里面放的大多是大型机器:挖掘机、超大型起重机,还有写有“中山站”字样的5A生活舱。而在一大堆机器角落的不起眼处停着两个个头不大的车,外表乍看有点像吉普车,但“脚”却是两排履带。“这是雪龙号的宝贝,队员到那里靠它,可以在雪地里跑得很远。”记者坐上该车感受了一下,原来,这叫“极地行车”,科考队员到南极后它将是陆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停在甲板上的一架直升飞机,都是科考队员不可缺少的重要帮手。
举起杯来为挑战之旅饮酒壮行
昨日下午3点,全体科考队员穿上整齐的队服来到雪龙号甲板上,参加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南北极科考队的启程壮行仪式。
科考队员们精神抖擞,他们即将踏上挑战之旅,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英雄启程,要饮酒壮行。科考队领队、副领队、船长、科考队员每人接过酒碗,领队魏文良将三坛白酒揭开给每个人倒上,记者看到,雪龙号队员的壮行酒正是川酒剑南春。“干!祝我们成功!”科考队员们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
B 揭秘
出征为建第三个考察站做准备
此次出征共有180多人,由50多个单位的人组成。“中国南极第一人”董兆乾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据透露,这支队伍中光博士研究生就有55人,是各个科研领域的精英人才,还有来自几家大型建筑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这次出征南极,主要任务是为在南极建第三个科考站做考察。
挑战极限科考创三个“第一”
据悉,这次南极科考,将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此次科考将创下多个“第一”: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首次进行光学天文的实验观测等一系列有开创性的壮举。天文学家将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台选址,计划建一个天文自动观测站,建几百个望远镜的庞大矩阵,开展变星统计、宇宙暗物质等研究。还将进行打钻,钻取约3200米深度的冰盖完整冰芯,查看冰穹A地区是否存在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而这次科考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C 人物
泸州医生:一船人交给我了
这批科考队员中有好几位是四川人,他们有的是领导,有的是医生。
唐德培是泸州第二人民医院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他是这次出征南极整个科考队唯一的医生。他去年参加了全国选拔,通过层层筛选和考验后才如愿穿上科考服,他心里特别激动,也感到责任重大。这次他去南极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全队人的医疗保障,一船的人生病都由他负责医疗;二是自己也要承担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他将采集科研人员的各项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数据,以研究在低氧、高寒、强紫外线的复合环境下人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南充人:带领队友实地探测
雪龙号的罗宇忠一直很忙碌。他是雪龙号副政委,主持工作,兼任科学实验部主任,负责走航观测等科考项目,从1997年11月第一次参加南北极科考算起,这已经是这位四川营山籍专家第九次去地球的两极了。最让他自豪的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冰穹A顶峰,并开展实质性科学考察行动,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而这一壮举,更少不了他这位四川人带着一帮科研人员在冰天雪地里一步步实地的探测。
罗宇忠的队员说,老罗有独特的怀念家乡的方式,在南极大陆考察站附近,立着一根木杆,老罗在上面钉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成都,距离此处13000多公里,箭头所向,正是四川的方向。 (记者李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