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的城市,农村是现代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充满活力;天更蓝、水更绿、百姓生活更幸福———
成都正吸引着全国的目光。4年前,成都开始了一场城乡统筹的自费试验。如今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站上新一轮改革的前沿。3个多月来,成都的官员、学者积极开展新一轮深化改革方案设计。新的方案有望在年底提交国家******,上报******审批。
进行城乡统筹发展,是先选一两个地方试点,还是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推进?成都选择了“全域成都”
今年7月召开的****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全域成都”为试验区规划方向。“城市是现代的城市,农村是现代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充满活力,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交相辉映、充满魅力;城乡的天更蓝、水更绿、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省委****、成都市委****李春城勾画了一幅美好图画。
全域成都,意味着成都市的综合配套改革将打破区域、行政体制的障碍,以功能区划为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按照初步形成的城市规划构架,未来成都将把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形成“一区两带六走廊”的新格局。“一区”指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6个新城构成的特大都市区,两带指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六走廊”即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王松涛透露,试验区设立后,向纵深推进的成都规划改革面临节点突破。到今年年底,整个规划将正式出炉。届时,成都将在产业布局、城乡体系等6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按功能区进行城市规划的特点。
如果不对旧有行政管理的条条框框进行调整和变革,城乡统筹只能是一个口号。成都向自身动刀,是勇气更是智慧
9月11日,“2007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落在成都市推出的并联审批举措上。并联审批把事前监督换为事后监督,优化了审批工作流程,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突破口。
国内行政管理专家莫于川认为,成都探索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刚性审批和柔******的结合,化解行政审批机关“用足权力,而不顾及亲民服务”的审批冲突。
变革何止行政审批。大交通、大水务、大园林的诞生,都是成都向自身动刀的结果。一次次行政机构的“大洗牌”剑指体制机制障碍。
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是改革重点。成都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针对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的专门保险制度,完善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低保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06年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改革城镇户口迁移政策,彻底打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制度藩篱。
6月12日组建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融资300亿元。在此之前的3月26日,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一系列新国有公司肩负着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使命,旨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项目年”、“产业年”到“三新突破年”,实践表明,成都城乡互动逐渐驶上快车道
9月2日,成都对外发布未来10年试验区总体目标框架文件,寄望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按“全域成都”的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主要以现在的高新南区为主;现代制造业基地由龙泉经济开发区,彭州,青白江—新都和新津—双流这四个片区以及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集中发展点构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将以金融、信息、会展等高端产业为核心,形成北部商贸片区、南部科技商务片区和东部工业商务等三大片区;现代农业基地则以地势来划分,平原地区集中发展粮油、生猪等农业产业,丘林地区重点发展水果等产业,山区则重点发展林木和水产。
早在2004年,成都就出台了《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目前正对《纲要》做优化和补充。”成都市经委主任戴晓明说,首先要调整的是中心城区组团功能,建设成都CBD及城南、城东两个城市副中心。
“优化后的《纲要》可能会在全市设立7到8个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比如龙泉驿将成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新津则重点发展硅产业。在工业布局上,打造成绵和成乐工业发展带,使其成为成都工业布局中最重要的两个增长极。”戴晓明说。(完)(记者李秋怡邹渠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