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省****参事、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先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戴宾
德阳市******副主任董晓刚
绵阳市******副主任赵克雄
经济比重小幅“缩水”
自2000年以来,成德绵三地占全省GDP比重,由48.14%下降到2005年的44.8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59.77%下降到2005年的45.19%。
问题:构想已久,进展缓慢
戴宾:成德绵的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四川乃至国家的高度关注。2000年8月,四川决定建立“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2001年7月,科技部出台《“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绵阳科技城占据“一带一城”显著位置。
从各种指标看,成德绵已初具城市带雏形。但是,成德绵三地产业沿点、轴线大规模集聚的态势尚未形成,缺乏统一、有效的资源配置,经济一体化程度低,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没得到有效提升。
董晓刚: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到后来提出的成德绵经济带乃至成都经济区,其核心都是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构建基础设施和经济政策的一体优势,充分发挥三地资源禀赋,实现商品、资本和人才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共同提高成德绵地区的集聚、辐射和承载能力。但是,目前合作还局限在一些自发的、低层次、小范围的层面。
赵克雄:从具体推动层面上来说,成德绵经济带建设,还停留在专家讨论层面,经济带规划至今没有启动,去年绵阳曾邀请几方召开协调会,尚未形成结果,今年协调会也还没开。
原因:小个子还不够强大,大块头还要更主动
戴宾:德阳、绵阳在城市人口、空间规模、综合功能、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与成都相去甚远,未达到足够的集聚规模,这直接影响德阳、绵阳对要素的吸聚以及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也影响到与成都之间的功能定位与整合。
成德绵虽有宝成铁路、成绵高速两条轴线相连,但相对于100公里的空间距离,所支付的1.5小时时间成本仍是阻碍区域合作的一大障碍,难以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通勤流,从而难以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董晓刚: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依然存在。三地有各自的产业优势,比如成都的大商贸、大物流,德阳的重装,绵阳的电子科技,等等,但我们仍会发现产业趋同痕迹。一个大项目来了,不管是否符合本地产业定位,地方上往往会毫不犹豫地上马。从这个角度来说,竞争还多于合作,而这样的竞争并非良性。
客观的说,这种现象与地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足是紧密相关的,各城市谋求自身发展的愿望比“一体化”更加迫切。但是,真要等到区域经济非整合不可的那一天才来“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好”就无从谈起。
戴宾: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边界的不统一,必然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的冲突。需要三市****间强有力地协调组织,对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要素市场开放、投资环境的营造、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统筹协调。然而,现实的利益格局与体制机制让这种协调变得十分艰难。
出路:建立官方协调机制,实现多赢
陈国先:用经济学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合作三方在强弱、大小分明的现状下,要形成“成德绵经济带”这种战略联盟,要在合作与竞争的博弈游戏中获得更多,成都作为强者,采取明智与主动的态度是关键。
成德绵经济带的建设是全省战略、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成德绵经济带的合作运行机制必须建立起来。建设经济区,实现区域重构,省委、省****是第一推动力。给予地方政策支持,统一调整产业布局,改革财政和税收体制等,必须由省上出面规划协调、组织指挥。
戴宾:城市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博弈关系。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而合作能够带来额外的价值。但如果合作形成的利益分配达不到各方的预期,就会影响各方对未来合作的态度和行动。因此,成德绵形成合作的必要条件,是各方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董晓刚:****树立共赢理念,成德绵可以把路走得更宽。在整个经济区内构建一体的经济政策和统一的大市场,发挥各自优势,消除行政障碍,让产业链条在区域间延伸,“盘活”成德绵。同时,在其他地方先行先试的经验和做法,应该在整个区域推广。德阳应该利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大好机会,多学习成都的经验。
其次,要建立城市间协调机制,共谋发展大计。过去,区域内经济发展问题一般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可否建立一种官方的、稳定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比如由省****牵头、由有关部门成立区域经济指导小组,在市与市之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赵克雄:首先要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绵阳需要抓住科技城的发展优势,把经济搞上去,只有成为具有相当分量的重要一极,才有可能促进整个经济带的发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