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全省估计有7000万元洪涝灾害保险赔付,而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30.81亿元——7000万 VS 130亿保险只能抵0.5%的损失!
8月12日,隆昌县圣灯镇胜乐种猪场墙上被洪水泡过的水印仍清晰可见。种猪场主人郑光涛用中保财险赔付的20万元赎回部分失散在农民家里的猪儿,买回一些猪药和饲料。
这个猪场原育有2232头肥猪和种猪。7月9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半小时以内便将猪场淹了一米多高。为给猪儿一线生机,郑光涛命员工打开猪舍,但400多万元财富也转瞬化为乌有。
400万如何找回?此时她想起还花2000元为其中的200头种猪买了养殖险。尽管保险公司全额赔付,她也只拿回20万元。20万对400万,这也是今年全省很多地区灾后保险赔付的缩影。7月以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四川保监局相关人士称,全省有7000万元左右的赔付。据省****救灾办透露,截至7月31日,洪灾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30.81亿元。这样一来,全省洪灾损失对赔付的比例便是7000万对130亿,只有0.5%的损失获赔率。
自5月份全省进入主汛期后,中保四川省分公司是洪水退到哪里,赔付就进到哪里。但最终让他们感叹的是,购买保险的受灾户少之又少。隆昌支公司王美华经理告诉记者:“农村中买保险的大都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包工头。一般农民就连公司专门为农村开发的只出20元、可退保、保额达1000元的农房长效家财险也不愿买。”
保险公司 VS 客户 双方均无积极性
泸县福集镇水竹林村四组村民夏桂琼栽了35亩花卉,淹了24.5亩。“10多万元净利全部泡汤,要捞回来至少要5年。”当记者问她为何不买保险时,她回答:“我都嫁过来10多年了,从未见过水会涨5米高。”
记者发现,她的想法在农村很有代表性。农民们认为,保费一年缴一次,这一年当中如未发生灾害,就是白缴。灾害不见得年年发生,买不买保险也无所谓。
除受灾户意识不到位外,保险公司的对应险种也比较少。与夏桂琼同村一组的刘小满,年初就在镇上找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对自己的25亩鱼苗投保意外险,可公司没有这个险种。7月9日晚那场洪水,将他25亩鱼苗冲走一多半,价值60多万元的鱼苗一下“蒸发”40多万。
在最近国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启动之前,由于常年受灾的农村地区被保险公司认为是高风险区,出于规避风险需要,一些保险公司尽量避开风险大的品种。
基金 VS 灾害 呼唤分摊机制
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川降雨多集中在几个月内,洪水成为最主要灾害。虽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方面作很多努力,但仅依靠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还是无法弥补这个“大窟窿”。
即使公众踊跃投保,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敢而且无力承担全部风险赔付。即便是投保率达到30%的欧洲,单靠保险公司也无法解决问题。
有没有一种办法事先就可将这种损失转移分摊出去?从全球角度考察,只有依靠损失分摊机制。
对付巨大自然灾害,国外的做法一般是建立灾害基金。基金由****、保险公司和一些投保的大企业共同出资。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和美国。以日本为例,他们建立了地震基金。地震发生后,参加地震基金的保险公司支付的赔款,最后会统一从地震基金中支取。另外,美国的国家洪灾保险计划(NFIP)发展得也较为成熟。该计划以社区为基础,规定只有那些已制定出充分的洪灾管理规则的社区,才可以得到洪灾保险。从而推动了社区防洪设施的日常修建活动,降低了潜在风险的发生几率。
近几年,国内保险公司为洪灾支付的赔款每年都超过10亿元,而国家财政支出的各种救济款数额更为庞大。有关人士认为,就我省而言,在加大保险意识宣传,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尽可能开办更多的保险品种。从更长远考虑,则应探索建立一种****救济、保险公司及参保企业共同出资一起分担损失的机制。(记者张学文)(完)